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 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加快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加强区域国别研究 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努力创造乡村优质生活空间
第010版:思想周刊·新论
上一版 下一版 
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 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加快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
加强区域国别研究 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努力创造乡村优质生活空间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11 月 17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努力创造乡村优质生活空间

熊声波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创造乡村优质生活空间”。乡村是农民生活的重要载体,乡村生活空间品质是衡量乡村全面振兴和现代化建设成效的关键标尺。面对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必须准确把握城乡关系演变趋势,积极回应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统筹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完备度,筑牢乡村优质生活空间根基。基础设施是乡村优质生活空间的硬件支撑,其完备程度直接关乎农民群众的生活品质。要坚持系统谋划、因地制宜,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实现从“有”向“优”、从“覆盖”向“提质”的全面转型。一方面,推动农村传统基础设施升级增效。在道路交通上,推动农村路网从“村村通”向“户户通”“路路安”升级,有序实施路面拓宽、等级提升与安防设施全覆盖,将乡村道路建设与沿线景观、产业发展相结合;在供水保障上,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系统改造老旧管网,加强水源保护与水质提升,稳步提升规模化供水覆盖率,切实保障农村饮水安全,让农民从“喝上水”到“喝好水”;在能源供应上,扎实推进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增强极端天气应对能力,合理布局分布式光伏等清洁能源设施。另一方面,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延伸覆盖。重点推动信息网络和物流体系向乡村深度延伸。加快5G基站、千兆光网建设,优化基站用电保障;统筹建设县级共配中心,整合邮政、公交、商贸等资源,推广“邮快合作”“交快融合”等集约配送模式,提升运营效率;推动行政村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全覆盖,畅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渠道。

  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便利度,提升乡村优质生活空间品质。公共服务是乡村优质生活空间的软件支撑,其便利程度关乎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要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资源下沉、体系优化和服务提质,加快构建城乡一体、优质共享的服务体系,让农民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更便捷、更优质的公共服务。一是推动教育服务优质共享。扎实推进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完善“强校带弱校”“县管校聘”等机制,促进师资流动和教研协同,整体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水平。合理优化农村学校布局,保障必要小规模学校教学质量,配齐专业教师和现代化教学设备,确保农村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积极发展农村普惠托育服务,盘活闲置校舍等资源改建为托育场所,加快构建覆盖城乡、方便可及的托育服务体系,缓解家庭育儿压力。二是推动医疗服务便捷可及。深化县域医共体建设,推动城市优质医疗资源常态化下沉,建立“一对一”帮扶和远程协作机制,让农民在基层就能享受到高水平的诊疗服务。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实施特岗计划和能力提升培训,提高基层诊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推动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配足常用药品和基础设备,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电子健康档案应用。三是推动养老服务综合覆盖。加快构建“县域养老服务中心—乡镇区域性养老机构—村级互助照料站点”三级服务网络,重点发展助餐、助浴、助洁、助医等普惠性养老服务。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与经济发展和物价水平相适应的最低工资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深入推进医养结合,支持养老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协议合作、资源整合。加强对农村留守老年人的关爱服务,建立定期探访制度和应急响应机制。

  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舒适度,塑造乡村优质生活空间风貌。人居环境是乡村外在风貌与内在品质的集中体现,其舒适程度彰显了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要践行系统治理、绿色发展、共建共享理念,推动农村人居环境由整治提升迈向品质塑造新阶段。一是深化环境综合治理。持续推进农村改厕、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治理“三大革命”。完善农村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体系,健全常态化管护机制;优化“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在人口聚集区域建设集中处理设施,在分散居住区域推广低成本、易维护的生态处理技术,持续开展黑臭水体整治。二是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科学规划村庄布局,严格保护传统村落格局和乡土风貌。持续推进村庄绿化美化,优选乡土树种开展村旁、路旁、水旁绿化,因地制宜建设小微公园和公共绿地。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广绿色生产技术,推动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三是完善人居配套设施。围绕乡村生活圈建设,合理配置公共照明、休闲休憩、体育健身等便民设施。稳步推进农房质量安全提升,加强新建农房风貌引导,有序实施既有农房抗震节能改造。

  (作者单位: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 两江新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