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加强区域国别研究,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不同文明的交流与碰撞日益频繁。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不仅是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关键之举,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之需。区域国别研究以特定国家或区域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系统探究其政治、经济、社会、人文、地理、外交等领域的历史与现实及其内在关联,为精准把握对象国的认知逻辑、话语体系和价值偏好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因此,加强区域国别研究,是破解国际传播“供需错位”的关键前提、推动国际传播“精准适配”的核心支撑、构建国际传播“协同生态”的长远之策。
区域国别研究是破解国际传播“供需错位”的关键前提。国际传播的有效性,要建立在传播内容与受众需求、接受习惯的高度契合之上。加强区域国别研究,有助于破解传播内容、方式与对象国的社会心理、文化语境和信息接收模式错位的困境。一是精准洞察对象国的社会文化与舆论环境。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历史经纬、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这构成了其民众理解外部信息的“认知滤镜”。通过加强区域国别研究,系统梳理对象国的文化基因、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媒体生态与公众舆论演变规律,绘制出精细化的“受众认知地图”,增强传播的亲和力与可接受度。二是精准把握对象国的核心关切与利益交汇点。对象国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需求存在差异。政府官员关心政策对接与治理经验,企业家聚焦市场机遇与投资环境,学者关注思想理论与学术动态,普通民众关注文化旅游、日常生活。通过开展区域国别研究,持续跟踪对象国的国内政治议程、经济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及对外传播战略,精准识别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提升传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三是精准识别跨文化传播中的潜在风险与挑战。国际传播场域并非真空,存在固有偏见等复杂性。加强区域国别研究,深入分析对象国内部影响对华认知的关键机构、重要人物和主流叙事,深入剖析涉华舆论中认知误区的产生根源,提前预判风险并针对性地设置议题。通过确凿的事实、严谨的逻辑和鲜活的故事,为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廓清认知迷雾。
区域国别研究是推动国际传播“精准适配”的核心支撑。加强区域国别研究,能够为创新国际传播话语、优化传播策略、丰富传播手段提供“智慧囊”。一是赋能话语体系的转换与重构。通过深入研究对象国的语言习惯、修辞方式、经典文本、流行文化等,为国际传播提供话语转换的“密码”。运用对方听得懂、易接受的概念和故事来阐释中国理念与实践,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宏大理念转化为具象可感的共同愿景,将“全过程人民民主”等政治话语转化为可理解、可比较的治理实践,从而实现深层次的“话语对接”。二是驱动传播策略与渠道的精准选择。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媒介格局、受众媒体使用习惯千差万别。开展区域国别研究,能够帮助摸清对象国的“媒体地形图”和“意见领袖网络”,从而制定差异化的传播策略。三是促进传播内容与形式的精准定制。基于区域国别研究的受众细分,推动“一国一策”“一群一策”的精准化、个性化传播。如对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可以讲述中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促进当地就业的故事,广泛宣介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理念、丰富内涵和实践成果,持续增进国际社会对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价值认同、理念认同、情感认同。
区域国别研究是构建国际传播“协同生态”的长远之策。加强区域国别研究,要构建政府引导、多元参与、深度融合、持续发展的国际传播“协同生态”。一是构建“研传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大力支持高校加强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设立覆盖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研究中心,培养国别通、区域通、领域通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在媒体、外事、智库、文化机构中,设立专门的区域国别研究岗位,推动研究成果有效应用于传播一线,同时将遇到的新问题及时地反馈给研究机构,形成“实践—研究—再实践”的闭环。二是打造“智库—媒体”协作网络。智库是区域国别研究的主力军,拥有深厚的学术积累和专家资源;媒体是国际传播的主渠道,具备强大的内容生产力和平台影响力。着力打破智库与媒体之间的壁垒,建立常态化的沟通协作机制。通过智库专家为媒体提供深度背景分析和政策解读,媒体为智库研究成果提供大众化传播平台和舆论测试场,实现“智媒融合”,显著提升国际传播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三是夯实“人文交流”基础工程。通过中外高校联合培育项目、国际组织实习计划等,鼓励和支持我国学者深入对象国进行长期田野调查、学术访问,与当地学术界、文化界、教育界建立广泛的个人联系与机构合作。通过“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文化人”的交流,为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注入持久力量。
(作者单位分别为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大学,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