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部署,将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作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支撑,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需要以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为导向,在学科布局上突出前瞻性、在科研组织上强化使命性、在产教融合上深化实体性、在资源配置上提升开放性。
校准育人方向,动态调整学科专业。面对全球科技革命加速演进与产业结构深度重构,高校必须彻底破除学科专业设置的制度性障碍与历史性路径依赖,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基准、以产业升级需求为驱动的教育综合改革动态响应体系。在战略布局维度,需锚定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主赛道,集中优势资源投向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前沿领域,通过超前布局前沿交叉学科、建设高能级科研平台,打通基础研究突破、关键技术攻关与高端人才培养的协同通道,实现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格与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无缝对接。在区域服务维度,应抓住“十五五”规划编制窗口期,主动推进教育发展规划对接地方产业发展规划与人才需求,构建覆盖全域的学科专业与产业需求动态关联数据库,依托大数据分析技术精准捕捉区域产业人才缺口。通过系统性推进专业集群改造与应用型课程体系重构,形成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发展需求侧的精准适配机制,显著提升人才资源的区域贡献度。在全球竞争维度,要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大格局,对标国际顶尖教育机构的课程体系与技术前沿发展趋势,重点加强具有国际视野的紧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开发定制化、模块化的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着力培育具备跨文化协作能力与颠覆性创新思维的复合型高端人才。
强化使命驱动,精准开展科学研究。高校科研需从“自由探索”转向“使命驱动”,通过构建多主体协同、全链条贯通的科研攻关体系,突破创新成果转化效率低下的瓶颈。在国家战略需求层面,应实施科技创新能级梯次跃升计划,通过设立定向科研基金、引育战略科学家与科技领军人才、组建多学科融合的重大攻关团队等方式,强化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的战略投入强度。重点针对制约产业安全的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建立集中优势资源协同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的体制机制,形成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支点。在区域转型升级层面,需深度聚焦地方产业发展中的技术痛点与应用场景,将科研活动深度嵌入企业工艺改进与产品创新链条。通过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应用研究体系,实现技术研发方向与产业实际需求的零距离对接,显著提升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效能。
融通转化链条,建立产学研用融合机制。破解教育管理、科技管理、人才管理长期存在的制度性割裂,核心在于构建跨部门协同的一体化政策支持体系与实体化运作机制。在载体创新维度,重点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等实体化协同平台,通过空间布局重构,推动学院物理载体向产业园区延伸、专业建设向产业链条嵌入,实现教育实践场景与产业生产场景的物理空间融合与功能价值共生。在模式创新维度,全面推行“企业出题—高校解题—市场验题”的闭环攻关机制,确保科研课题直接来源于生产线实际需求、创新成果直接回归生产系统验证应用,形成市场需求牵引技术创新的正向反馈和循环。在生态构建维度,着力打造大学科技园、环高校创新经济圈等立体化载体,系统整合园区空间资源、企业需求资源与金融资本要素,构建覆盖“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中试验证—产业孵化”全流程的服务支撑体系,大幅压缩科技成果转化周期。强化高校创新策源功能,以“师生共创”模式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创新人才持续孵化、核心技术高效转化、产业集群迭代升级的良性互动格局。
激活资源效能,推动人才与资源使用双循环。打破高校人才流动壁垒与资源使用孤岛,必须创新构建人才价值共享与资源开放流通的双循环机制。创新实施高层次人才“双聘制”改革,系统建立教授赴企业担任“科技副总”、工程师入校兼任“产业教授”的双向流动通道,通过身份互认与角色互嵌促进知识要素在学术界与产业界的高效循环。重构区域性科研基础设施网络体系,通过建设跨机构共享服务平台、组建校企联合实验室等举措,围绕特定产业技术需求建立“共同投入、联合管理、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协作机制,形成以需求为牵引、以资源为纽带、以攻关为目标的合作模式,全面提升大型设备与科研载体的使用效益。推动重大科研平台、国家重点实验室、精密仪器设备以及科学数据资源向企业开放流通,建立健全分级分类的开放共享制度与使用效益评估体系,显著提升公共科技资源的服务覆盖面与使用效率,为企业技术革新与工艺升级提供普惠性支撑,持续赋能实体产业创新能级提升。
(作者单位:重庆市教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