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增一减中感受重庆创新活力“一把卷尺量城市”走红的启示“背调”岂能沦为“滥调”如此规则太荒唐点滴服务诠释为民初心 “防非星火”照亮万家幸福
第007版: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在一增一减中感受重庆创新活力
“一把卷尺量城市”走红的启示
“背调”岂能沦为“滥调”
如此规则太荒唐
点滴服务诠释为民初心 “防非星火”照亮万家幸福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10 月 23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背调”岂能沦为“滥调”

龙敏飞

  背景调查(以下简称“背调”)作为企业招聘的重要环节,是核实求职者职业信息、规避用人风险的重要手段。然而,一些“背调”将与岗位无直接关联的私人事务纳入评判体系。近日,《中国青年报》报道的一则新闻,令人看后五味杂陈:求职者罗文(化名),因陷入一场与职业无关的小区物业纠纷,在第三方公司“背调”后,错失了入职机会。

  所谓“背调”,就是用人单位对拟录用候选人进行专项核查,并对其学历资质、工作履历及履职情况等进行评估。本来,这是一个很正常的流程,也是用人单位防范风险的“必选项”,但如今一些“背调”却有跑偏变形的趋势,甚至有些“背调”将调查范围延伸到了与工作无关的个人隐私信息,这就越界了。

  “背调”越界,风险随之而来。从小的方面说,越界的“背调”,会给劳动者带来困扰,可能会侵害他们的隐私权与名誉权,甚至会影响他们的风评,以至于影响到正常工作生活。从大的方面说,一些越界的“背调”,要么是介入私域,要么是道听途说,缺乏严谨核实,这就不仅可能影响个人工作生活,更会对就业公平造成损害。

  禁止“背调”越界,早已成为社会共识,各相关方也一直在合力杜绝,可为何仍屡禁不止呢?一方面,是一些用人单位过于追求“零风险”用人,试图通过“细致入微”的“背调”规避一切潜在的风险点,这导致不少“背调”公司投其所好、不断越界。另一方面,是一些“背调”公司为了凸显自身的专业性、独特性,将一些无关信息美化成“风险提示”,最终让“背调”越走越偏、背离初衷。

  “背调”越界,规范化管理势在必行。首先,“背调”缺乏相应的“国家标准”。“背调”的内容包括哪些,哪些内容非授权不能“背调”……诸如此类问题,应有明确的规范与标准。其次,“背调”机构要加强行业自律、遵守法律底线,不能为了所谓“专业性”而不断延伸“背调”范畴。尤其是,对“背调”内容要进行多方核实,避免出现不实信息,保持专业性与客观性。最后,用人单位也应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念,按照“人岗匹配”原则,制定合理的“背调”政策,不能盲目追求“零风险”用人。

  “背调”不能沦为“滥调”。“背调”的功能是服务于人才和企业发展,而不是窥探隐私、设置障碍。唯有给“背调”划出清晰边界并压实各方责任,才能让“背调”回归本质与初心,最终为构建诚信、公平、高效的就业环境作出积极贡献。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