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深圳的一位小哥突然走红网络。两年来,他带着一把卷尺,穿梭在深圳大街小巷,专门给公共设施“找茬”,网友亲切地称他“卷尺哥”。出乎大家意料的是,两年多来,这位“卷尺哥”发的视频件件有落实,每次问题都被“秒整改”,网友纷纷感叹:不愧是“深圳速度”。
“卷尺哥”的走红,本质上是公众对城市治理温度的期待得到了精准回应。他的视频里没有激烈指责,只用实测数据说话:限宽柱窄到送货电动车无法通行,翘起的金属标识暗藏绊倒风险,天桥坡道陡到推不动婴儿车……这种基于生活体验的“找茬”,恰好补全了城市治理中的“视觉盲区”。公共设施的使用者最清楚哪里存在不便,市民愿意拿出时间精力当好“监督员”,其实是对城市发展的深层关切。
相关部门的“秒级响应”,更彰显了治理理念的进阶。从被指摘的限宽柱及时调整,到凸起5厘米的井盖迅速修复,再到挡路的树木次日挪走,这种效率并非偶然。其背后,是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的数据共享机制在发挥作用,多部门打破壁垒快速协同,让问题处置无需“辗转接力”。这反映的,是深圳快速解决民生问题的治理导向。这种对民声民意的珍视,正是现代化治理应有的姿态。
市民“较真”与政府“快办”的良性循环,让精细化治理变得具象。传统治理多依赖部门巡查,难免受人力、视角局限;随着技术发展,数字化治理逐渐铺开。而“一把卷尺量城市”式的公众参与,则是将治理触角延伸到街头巷尾的细节处。这种互动不是“挑刺”与“纠错”的对立,而是“共建”与“共治”的合力——正如“卷尺哥”所言,“不是投诉,是发现问题让道路更平整”,而政府的快速响应则让这种善意转化为了实际成效。
值得深思的是,“秒整改”的高效更应倒逼源头治理的完善。当前的城市建设中,部分“缺陷设计”源于前期考量不足,比如人行道未预留非机动车通行空间等。许多问题虽能通过后期整改解决,却耗费不少额外成本。这需要相关部门在城市建设中改变工作思维,通过制定相关建设导则、在设计阶段充分验证方案合理性等,建立设施信息动态更新机制,把群众需求融入建设全过程,从源头保障设施建设质量。
“一把卷尺量城市”,量的不仅是设施尺寸,更是治理与民生的距离。当市民的“较真”有处安放,政府的响应精准高效,再辅以源头设计的优化,城市必将更具温度与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