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观点认为,GDP能反映一个地区当前的经济水平,指向“量”;R&D则预示其在未来经济格局中的发展潜力,指向“质”。什么是R&D?通俗地说,就是研究与试验发展。
最近,重庆公布了一组R&D数据:2024年,我市投入研发经费797.3亿元,比上年增加50.6亿元,同比增长6.8%,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2.48%,比上年提高0.04个百分点。“增加”“增长”“提高”——三个动词并列出现,直观呈现了重庆对研发的“舍得”、对创新的“慷慨”、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视。
很多时候,创新都离不开研发这个前提,而研发又是一件极其“烧钱”的事。为了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早前另一组数据显示:同年,重庆积极落实相关政策,共减税降费及退税约361亿元。具体来看,税费“红包”落到了支持加大科技投入和成果转让、破解“卡脖子”难题和科技人才引进及培养等方面。
一“增”一“减”,辩证统一。观察企业这一创新主体:研发经费的“增”,助力企业攻克难关、布局前沿,有效锻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减税降费的“减”,则让企业卸下负担、轻装上阵,把更多资金向研发环节倾斜。政策提供的利好越大、创新带来的甜头越多,企业越愿意在技术研发上加大投入,进而抢占市场先机。
一“增”一“减”,利企惠民。看案例,去年,清安储能技术(重庆)有限公司享受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金额约1800万元。得益于此,企业成功“上新”多项产品,实现销售收入3.7亿元,其在渝建成的储能电站,单日可保障数十万户居民家庭用电。企业压力小了、动力足了,是城市未来产业发展之幸,更是民生之惠。
“增”是一种魄力、一种支持。跳出重庆看全国,以孵化出“杭州六小龙”的浙江为例。有报道显示,浙江明确要求“各级政府科技投入预算‘原则上只增不减’”。“只增不减”,生动说明了一个地方如何将“为科研花钱”固化为发展战略。不断完善财政机制,以真金白银为创新鼓劲,以持续投入为研发输血,定可激励企业放开手脚谋创新,进而推动产业整体研发强度提升,向价值链高端跃迁。
“减”是一种诚意、一种服务。减税降费,只是一个缩影。说到底,“减”是为了给创新主体松绑,鼓励其把更多的资金、时间、精力投入到关键之处。兴营商环境是这样,谋创新发展也是这样。面对科研团队,要减去项目审批中的繁琐流程;针对创新型企业,要减去政策兑现中的隐性壁垒;着眼成果转化,要减去产学研对接中的沟通障碍……尊重创新规律、优化服务手段,才能为创新活力的释放扫去更多障碍。
“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重庆正向着这一目标加速前行。回望“十四五”,重庆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强市首位战略,着力构建“416”科技创新布局,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稳居西部第一。为创新减负增效,就是为发展强基固本。想方设法激活一切有利条件,重庆将驶向更广阔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