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来了,日头就变了。太阳不再是夏天那种刺眼的白亮,像是裹上了一层温润的蜜色,照在身上暖洋洋的。农家院子里,大大小小的竹匾、苇席早就铺开了,静静地晒着太阳,就等着把秋天收下来的好东西摊上去,让它们晒干、留住颜色——这就是我们说的“晒秋”了。
晒匾里堆满了红辣椒,挤挤挨挨的,红得晃眼。母亲弯着腰,仔细地把辣椒翻个面。太阳晒着它们,那鲜亮的红慢慢变得深了些,像是日子沉淀进去的颜色。用手一摸,有点烫手;那辣椒特有的辛香气,被太阳一晒,丝丝缕缕散在空气里,吸一口,辣味儿直往肺腑里钻——这就是秋天最冲的味儿吧。
屋檐下,父亲正把玉米棒子串起来挂着。一串串金黄金黄的,籽粒又大又鼓。太阳照在上面,亮闪闪的,风一吹,轻轻晃悠,细碎的光点就抖落在台阶上,台阶也像铺了一层金粉。父亲眯着眼看,嘴里数着“一串、两串……”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了,那笑意跟着光点一起跳。
院角那棵老柿子树,果子结得太多,把树枝都压弯了。青皮褪尽了,透出暖暖的橙红,像一个个小灯笼在风里轻轻晃,里头包着满满的蜜糖。露水打过的秋阳,一天天耐心地照着,柿子就一天天更红更甜——那柿子的红啊,实实在在,沉甸甸地挂在枝头,不声不响,却让这晒秋的院子显得更满了。
看着院子里晒满的收成,红辣椒、黄玉米、红柿子,这些浓烈的颜色撞在一起,把小小的农家院子装点得热热闹闹,秋光仿佛都织进了这幅画里。这是土地一年的馈赠,也是父亲母亲辛苦一年的指望,每一粒、每一颗,都沾着他们的汗水,也透着土地的厚道。
晒秋这事儿,其实就是农家人用最实在的法子,借着老天爷的日头,把刚收下来的新鲜果子晒干、存住。晒场上的这些颜色和香气,最终都会收进谷仓,藏进地窖,等到冬天,在灶膛的火光和饭碗的热气里再冒出来——那是我们度过寒冬的力气。
日头偏西了,屋檐下挂着的玉米串,晃动的光点渐渐安静下来,那金黄的颜色显得更深沉。
日子一年年过,就像这晒秋一样,把那些鲜亮水灵的收成,晒得干爽实在,好留着慢慢用。人活一辈子,大概也是这样吧,慢慢地,把那些浮的、虚的东西晒掉,留下些实在的、能暖人心的东西,就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