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在城乡治理一体化方面创造新鲜经验创新“大综合一体化”城市综合治理体制机制以人民城市理念引领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以社区科普助推超大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扫码关注!
第010版:思想周刊·新论
上一版 下一版 
努力在城乡治理一体化方面创造新鲜经验
创新“大综合一体化”城市综合治理体制机制
以人民城市理念引领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
以社区科普助推超大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
扫码关注!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9 月 2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入学习贯彻市委六届七次全会精神

以社区科普助推超大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

杨琰军 周绍新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要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不久前召开的市委常委会会议强调,要“强化改革创新,聚焦城市工作关键领域,进一步以‘小切口’谋划生成一批首创性、差别化改革”。社区科普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能够有效提升超大城市基层治理的科学性、协同性、韧性与效能,为推进超大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和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夯实基础。

  以社区科普提升超大城市基层治理的科学水平。超大城市系统构成复杂、人口流动频繁、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突出,社区科普通过构建精准化、场景化内容与服务供给体系,推动基层治理从“粗放型覆盖”向“精准化匹配”升级。一要构建精细化的科普需求清单,确保科普产品精准供给。融合贯通“141”基层智治平台、“渝快办”和“12345热线”三大平台的民情数据,构建居民需求感知模型,实现科普需求清单的自动生成与实时更新。二要开展分层数字技能培训,提升居民数字素养。针对居民的数字素养差异,开展智能化设备使用、政务App操作、反诈知识宣传等分层培训,提升其获取数字化科普服务与参与智慧治理的能力,为精准服务奠定基础。三要探索场景嵌入式科普,为加强全周期治理注入科学内核。秉持“以人为本、场景赋能”理念,聚焦基层治理场景中的科学认知盲区,系统梳理其中的认知问题,提炼核心科学原理,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具象内容。以“渝快办”平台为核心服务端口,开发轻量化互动科普产品,通过个性化推送、扫码解读等方式,将知识嵌入公众的“微时刻”,推动从“人找知识”向“知识找人”变革。

  以社区科普提升超大城市基层治理的协同水平。超大城市主体多元,连接松散、碎片化问题突出,社区科普通过激发参与活力、集聚治理合力、增强科学共识,推动基层治理从“多点散发”向“多元协同”升级。一要创设科普实践积分制,激活公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依托“重庆智慧社区”和“渝快办”平台,将居民科普参与等行为转化为积分,制定统一的生成、流通与兑换规则;联动商业资源提供权益支持,并依据用户画像精准推送差异化任务,进而构建“学习—实践—奖励”闭环机制。二要搭建科普治理资源对接平台,汇聚专业力量下沉基层。依托重庆“党建统领+网格治理”体系,广泛吸纳企业职工、医生教师及社区能人等作为科普合伙人,并专设科普社工岗位嵌入网格。同时,深度融入“渝快办”平台,运用人工智能精准匹配社区需求与资源,确保专业科普和治理资源精准直达基层末梢。三要推动科普融入决策前置程序,筑牢科学决策的民意基础。组建由工程师、律师、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构成的跨学科专家智库,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阐释和共识方案。针对不同利益相关方的核心关切,开展定制化的科普沟通会,以科学权威的解读凝聚共识,为城市基层治理筑牢群众基础。

  以社区科普提升超大城市基层治理的韧性水平。超大城市风险隐患交织、环境挑战加剧、治理负荷较重,社区科普通过构建“事前防、事中救、源头治”的全域科普屏障,推动基层治理从“被动补救”向“主动防控”转变。一要构建全覆盖的风险防御科普网络。将应急避险、急救技能、网络安全、金融反诈等内容纳入社区常态化宣传教育体系,通过情景模拟、技能实训等方式提升居民风险应对能力,为城市基层治理筑牢富有韧性的基层防线。二要健全社会心态培育与引导机制。依托社区科普平台,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筑牢社会理性根基;深入开展心理健康、压力疏导等专题科普,提升居民的情绪调适能力。通过二者协同,有效增强居民的理性认知与情绪韧性,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三要推广绿色生活方式。以节能减排、垃圾分类为主题,将环境科普融入绿色家庭、低碳社区创建活动之中,引导居民践行简约适度的生活理念,从源头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营造绿色低碳的浓厚社会氛围。

  以社区科普提升超大城市基层治理的效能。超大城市治理要素繁杂、诉求多样、易存分歧,社区科普通过消除共识壁垒、疏通沟通渠道、构建共识基础,推动基层治理从“单向发力”向“多元共振”升级。一要将科普深度嵌入“前端决策—中端实施—后端评估”治理全流程。在前端,依托数字平台动态感知、智能分析居民需求,精准识别不同群体的认知水平,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提供实时、精准的数据支撑;在中端,借助政策翻译官等机制,打造一批易于理解、便于传播的轻量化科普产品,并依托既有数字治理渠道实现智能分发,提升政策透明度和执行效率;在后端,将居民科学素养等核心能力指标纳入基层治理效能评价,建立以共识度、参与度、韧性度为标准的综合评估机制,形成“评估—反馈—优化”的治理闭环,反哺前端政策与科普供给的精准调校,持续推动“科普—素养—效能”良性循环,为实现科学共治提供制度保障。二要深化社区科普数智融合应用,赋能基层治理效能提升。融合“线上互动答题”“线下场景体验”等数智化方式,高效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城市文明公约等主题宣传,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筑牢数字底座。

  (作者单位分别为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普及部)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