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在城乡治理一体化方面创造新鲜经验创新“大综合一体化”城市综合治理体制机制以人民城市理念引领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以社区科普助推超大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扫码关注!
第010版:思想周刊·新论
上一版 下一版 
努力在城乡治理一体化方面创造新鲜经验
创新“大综合一体化”城市综合治理体制机制
以人民城市理念引领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
以社区科普助推超大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
扫码关注!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9 月 2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入学习贯彻市委六届七次全会精神

努力在城乡治理一体化方面创造新鲜经验

刘嗣方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指出,要“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要求“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为重庆推进城乡治理一体化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市委六届七次全会也就“做深做透‘带’的文章更好促进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作出具体安排。对于重庆这座超大城市而言,推动城乡治理一体化是实现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重要任务,也是需要创新探索的时代课题。重庆推进城乡治理一体化,既是根植于特殊市情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需要,也具有先行示范的重要意义。

  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具有“大山区”与“大库区”的生态敏感性、“大城市”与“大农村”的发展不平衡性等特征,实现现代化治理尤其是城乡治理一体化极具挑战性,迫切需要通过城乡治理一体化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更好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共同繁荣。也正由于重庆市情特殊、系统复杂,治理难度最具典型性和挑战性,其在城乡治理一体化方面先行先试,探索首创性、差别化治理路径,不仅具有本地实践意义,还可为全国推动城乡治理一体化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和可复制可推广经验。要紧扣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任务,牢固树立城乡“一盘棋”理念,坚持系统布局、整体推进,在更大时空范围谋划构建城乡一体化空间治理格局,以高效能治理促进高水平融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乡一体化治理新路子。

  持续加强党对城乡治理一体化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把抓党建带全局充分体现到城乡治理一体化方方面面,是确保发展方向正确、凝聚改革合力、提升治理效能的根本政治保证。将党的领导嵌入城乡治理规划制定、政策执行、资源配置、风险防控等关键环节,建立健全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完善“党建引领、高效协同、精细服务、数字支撑”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依托“141”基层智治体系更好发挥基层党组织服务贴近群众、团结引导群众的政治功能组织功能,激励干部在治理一线担当作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持续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推动全体市民共享城乡一体化治理成果。用好超大城市市场空间、产业引领、科技赋能、要素融通等优势,深入推动都市与乡村规划融合、产业融合、要素融合、机制融合,推动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乡村、社区精准延伸,让城乡居民便捷享受均等化、高品质公共服务,打造城乡治理一体化“山城样板”。统筹实施城市更新和乡村建设行动,保护好峡江古镇、传统村落等历史文脉,打造更多家门口的公园、广场、绿道等开放空间,让市民在推窗见绿、漫步滨江等美好体验中,共享高质量发展、高水平治理成果。顺应人民群众“网民化”、现实生活“圈群化”、社会治理“网格化”新趋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深化平安乡村建设,深化矛盾纠纷“一站式”协同联动化解,全面提升城乡治理安全韧性水平。

  持续促进城乡空间治理一体化,发挥国土空间规划对城乡一体化治理的基础性作用。推动城乡空间治理一体化,是提升城市高质量发展能级、促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支撑。构建“多规合一、城乡贯通”的规划管理体系,着眼优势互补、功能协调,持续推进城乡空间格局优化,加快实现镇村规划全覆盖,科学划定“三区三线”,统筹空间布局、制度创新、政策供给、项目建设,形成集约高效、协调有序的超大城市空间治理新格局。着力构建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城镇空间布局,强化城市副中心和区域中心城市承载能力,引导优质要素资源集聚,提升其对周边区(县)城和中心镇的辐射带动能力,打造“中心引领、区域协同、城乡互促”的发展共同体。分类有序推进优化村庄布局,探索以乡镇驻地为重要载体的乡村人口分布格局,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提升乡村承载能力与资源集聚效率,加快建设巴渝和美乡村,塑造“生产集约、生活宜居、生态优美”的全域大美格局。

  持续打造城乡一体化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让城乡一体化治理更智能、更高效、更精准。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深刻重塑治理底层逻辑,推动城乡治理从“被动处置”向“主动预见”、从“经验判断”向“科学决策”全面转型。打造贯通市、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智慧治理平台,强化数字乡村与智慧城市系统兼容、数据互通,筑牢城乡一体、统一高效的“数字基座”。拓展“AI+治理”多跨协同应用场景,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风险防控、应急响应、民生服务等重点领域深度融合与模式创新,以算法赋能精准发现、智能研判与高效处置,开发更多“实战管用、基层爱用、群众受用”的智能化应用,加快形成数据驱动、AI赋能的城乡治理一体化新生态。建立健全基于大数据的治理效能评估和反馈优化机制,强化“数据决策”“智慧调度”和“流程再造”,不断提升响应速度、处置精度与服务温度,形成“可感知、能进化、有温度”的城乡智慧治理新格局。

  持续创新城乡治理一体化体制机制,构建贯通联动的城乡一体化治理体制机制。突出城市群、都市圈的辐射牵引作用,探索跨区(县)统筹、跨乡一体、跨村协同的一体化治理模式,通过规划共绘、政策协同、功能互补,推动要素自由流动与产业合理布局,以点带面提升跨区域治理整体效能,促进城乡深度融合发展。推进“小县大城”“强镇带村”“强村富民”贯通联动改革,探索强村公司、乡村CEO等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新模式,深入实施“四进三回”行动,畅通人才、资本、技术下乡通道,加快构建工农互促、城乡共荣的新型发展格局。理顺城乡条块关系,打破层级与部门壁垒,健全“多跨协同、一体指挥”的行政执法体系,强化数据共享、流程再造与多元参与,形成权责清晰、响应迅速、齐抓共管的综合治理合力,实现城乡治理从“碎片化”向“一体化”系统跃升。

  持续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厚植城乡一体化治理的文化底蕴。精神文化易于流动、借鉴的属性决定了精神文明建设没有天然的壁垒。要加强城市文明和乡风文明建设,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润城,系统性保护名城、名镇、名村及传统村落格局与风貌,因地制宜策划开展村歌、村舞、村画等“村字号”活动,强化历史文化资源的整体性保护和活态传承,使城乡记忆可触可感、文化生态绵延不息。促进农商文旅体深度融合,以文塑旅、以旅兴农,创作乡村文艺精品,打造一批具有巴渝特色的乡村文旅IP,实现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融入文学、戏剧、绘画、音乐等文艺创作中,深入实施“春风满巴渝”社会风气提升行动,推动城市文明与乡风文明互促共进,塑造崇德向善、理性包容、互助共享的城乡文明新风貌。

  (作者系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四川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