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提出,要“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这一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城市发展为了谁、依靠谁以及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新时代建好人民城市、走好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市委六届七次全会也指出,要“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体系化变革重塑超大城市发展服务治理的理念、思路、机制和方法”。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城市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幸福。以人民城市理念引领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是破解“大城市病”与提升城市治理效能的重要路径,也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城市治理新范式的必然选择。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坚持技术向善,将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植入社会治理数字化实践中,确保治理始终服务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是开发贴近人民需求的技术应用。要推动数字平台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向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转变,聚焦住房、教育、医疗等关键领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数智社区”“数智健康”等应用,及时响应人民群众诉求,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重提升。二是构建多元协同的“数字中介服务”体系。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理念,激发社会参与活力。在纵向维度,依托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探索建立市、区县、镇街三级高效协作机制;在横向维度,整合政府、社区、企业等多元主体的服务职能,拓展“一网通办”服务事项,建立居民诉求直达通道。三是利用数字技术提升城市治理的科学性。要借助数字技术的精准性与公平性,模拟政策实施效果,提升结果的预见性与可行性,为城市建设制定合理的发展路线。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分析不同群体的数字化需求,开发多样化的数字产品与服务,如为老年人打造适老化数字平台、为残障人士提供无障碍数字应用等,推动公共资源精准投放和公平分配,确保数字技术发展成果全民共享,让城市治理更有温度。
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逻辑。城市作为人民的城市,必须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重庆在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过程中,面临系统性、复杂性、动态性难题,须突破传统单一主体治理局限,打造多元协同的治理格局。一是转变政府职能,推动从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政府不再是唯一的决策者,而是与人民群众一同参与决策和管理,共同解决社会问题。政策制定需要人民参与,依托社会公示、社会监督、社会听证等机制广泛吸纳民意,将群众智慧转化为优化治理体系的实际举措,真正实现治理服务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二是发挥社区优势,架起党群社群“连心桥”。随着城市越来越“大”,其发展质量以及规模扩张背后潜藏的各种结构性问题,也愈加受到关注。要积极梳理城市治理面临的难题,发挥社区贴近群众的优势,以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为载体推动公共服务下沉,提升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可及性。三是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激发人民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拓宽基层各类组织和群众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健全人民建议征集整合联动机制,延伸人民建议征集社区网络,广泛征集更多的“金点子”,努力孵化更多的“金果子”,不断开辟人民城市治理新路径。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治理目标。在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中,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应对“大城市病”、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导向。要聚焦人民需求,化解城市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完善风险防控机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一要积极构建“便利生活圈+应急服务圈”融合体系,推动“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城市建设对人民的负面影响,提高城市韧性,增强抗风险能力。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的号召,定期检查和修缮“城中村”与旧城区的市政基础设施,让城市既有“面子”又有“里子”,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二要以制度设计护航城市发展,推动从末端治理向源头防控转变。针对突发事件、自然灾害、公共安全、环境污染等风险,需建立政府、社区、人民协同联动的线下预警机制,辅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线上技术,提升风险识别与预警效率,实现潜在问题的及时感知、快捷交办、限时响应。三要优化绿色生态空间布局,打造清新美丽宜居的绿色空间格局。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全面开展生态教育,系统推进绿色低碳全民行动,让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文化深入人心,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绿色生活的良好氛围。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3&ZD151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