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六届七次全会指出,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激发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的动力活力,创新“大综合一体化”城市综合治理体制机制。“大综合一体化”城市综合治理体制机制是重庆建设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示范区的标志性行动,是以全新理念借助数字技术对城市治理要素、治理主体、治理环节、治理对象和治理目标等的系统整合,是对全过程、全空间、全要素、全周期的治理体系重构,为实现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一体化联合行动提供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样板。重庆要以创新“大综合一体化”城市综合治理体制机制为抓手,高站位谋划、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着力推进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示范区建设,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
深化党建统领“大综合一体化”城市综合治理体制机制改革。党建统领是创新“大综合一体化”城市综合治理体制机制的政治保障。一是加强党建统领,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创新“大综合一体化”城市综合治理体制机制,涉及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各领域,要充分发挥党在城市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持续健全党对城市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全市域工作统筹联动,确保党的领导落实到城市发展、服务、安全、治理各方面。以新时代“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建设为牵引,建立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全面提升党的领导力组织力。二是夯实基层基础,构建党组织统一领导、各类组织积极协同的共治格局。扎实推进党建统领基层治理,筑牢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学习借鉴新时代“枫桥经验”,依托“141”基层智治体系更好发挥城市基层党组织服务贴近群众、团结引导群众的政治功能组织功能,不断扩大基层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以全覆盖的党组织网络带动构建全覆盖的基层治理网络。通过“党建统领+基层赋权”,强化基层党组织统筹协调功能,推动形成“街道号召、部门响应”的联动机制;推广社区议事、楼栋自治等模式,赋予居民管理权、监督权,激发基层治理活力。三是凝聚精神力量,营造党建引领、文化惠民的浓厚社会氛围。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创新工作思路、丰富内容载体,大力弘扬“坚韧、忠勇、开放、争先”的重庆城市精神,将其内化为市民日常行为准则。健全党建引领下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机制,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全面形成党委统筹、多方联动、法治护航、基层赋能的城市工作格局。
数字赋能“大综合一体化”城市综合治理体制机制创新。数字技术是创新“大综合一体化”城市综合治理体制机制的强大引擎。一是加快建设贯通实战的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全力构建燃气、供水、排水等数字孪生系统;借助大数据平台和网络系统,构建集平台、数据和应用场景于一体的统一指挥和全域智能预警机制,升级打造“一键报事”应用系统,全面建设城市管理态势可感、趋势智判、协同处置及响应敏捷的“市、区县、镇街”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二是打造智能出行、智慧养老和街边零售等应用场景,推动数字技术与城市公共服务、生态治理互融共生。加快打造集执法、监管、服务数据为一体的“一网通办”数字化治理平台,开发市民端App,鼓励市民上报城市问题并跟踪处理进度;倡导设立政府购买服务专项资金,培育社会组织与志愿者队伍,实时为社区居民提供线下服务。三是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筑牢城市治理根基,加快形成数据驱动、AI赋能的城市工作新生态,实现城市管理态势全面感知、趋势智能研判、协同高效处置、调度敏捷响应;建立完善市级部门间协同智治体系,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跨区域数字化协同治理,推动跨区域信息共享和业务数据接口标准化,尽快形成“一网通办”、综合监管等业务协同运作机制。
系统整合推动构建“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体制机制。“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改革是创新“大综合一体化”城市综合治理体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变革重塑超大城市发展服务治理体系的法治保障。一是构建“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新格局,严格评估《重庆市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条例》的实施和执行情况,完善行政执法协同机制,健全证据互认和统一监管规则,提升行政执法效能。创新完善综合执法协同机制,改变从前单打独斗和各自为政的局面,建立跨部门、跨区域和跨层级协同执法机制,实现行政执法的横向协同和纵向贯通。二是推动综合行政执法一体化改革,扩大综合行政执法范围,统管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实时更新行政执法事项清单。创新完善行业主管部门和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协同办案机制,推行“综合查一次”联合执法。推动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步入“快车道”,构建横向整体协同、纵向三级贯通和全市统一实施的执法、监督一体化机制。精简执法力量,推动执法队伍向基层下沉。三是构建中心城区协同高效联动机制,聚焦城市在规划、建设、治理、交通和安全等方面的运行维护一体化,着力提升行政执法效能,纵深推进“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确保改出活力、改出实效。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为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项目:2025CXZD15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