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足石刻北山石刻第136窟拆除防盗网式的铁围栏,取而代之的是简约的木质栏杆,游客能更加清晰地看到窟内造像的细腻神态和精妙纹饰,无需再踮脚探身,透过栏杆之间的缝隙就能窥见窟内一隅。
9月25日,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长蒋思维表示,希望通过这一细节改动,让第136窟这座被誉为“中国石窟艺术皇冠上的明珠”的石窟更加亲近游客,也体现了大足石刻文物保护理念从“隔离”向“共享”的转变。
北山石刻第136窟——转轮经藏窟,开凿于南宋绍兴十二年至十六年(1142—1146年),窟高宽各4.7米、深7米,以中央八角形轮藏为核心,整体设计既具宗教象征意义,又富建筑美感。窟内造像更是宋代石窟艺术的集大成者,正壁为释迦牟尼佛,左右侍立迦叶、阿难与观音、大势至;左右壁对称排列六尊菩萨,各有神韵。这些造像技艺精湛,是宋代工匠对美与人性的极致表达,充满人性的温度,是慈悲与智慧的化身。
自1996年起,为保护窟内精美石刻,窟前设有铁围栏。在多年监测与实践基础上,景区选择以更柔和、更人性化的方式,拉近游览者与文物间的距离。“保护不是把宝贝锁起来,而是让更多人感受它的美。”蒋思维说,铁围栏的退出,是保护与开放之间的一次平衡,更是文化共享理念的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