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点点位:彭水县太原镇龙射镇高谷镇
蹲点记者:余虎
陡峭的山坡上,一条100多米长的泥石流沟在翠绿的森林中特别刺眼。“小心滚石,莫跟紧了,保持距离。”身着橘色工作服的地质工程师徐太国、王森手持地质锤,一前一后沿着泥石流沟向上攀爬。
徐太国、王森是市地矿局派驻彭水的地质工程师,负责该县6个乡镇68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控。9月15日至17日,记者跟随两位地质工程师一起进行雨后巡查。
地质锤、放大镜、罗盘被地质人称为“地质三宝”。9月16日一早,徐太国、王森各自背了一个工具包就出发了,目的地是龙射镇东方村普子河畔的泥石流沟。
去年7月的一场大暴雨后,普子河畔的山麓出现了12条泥石流沟,其中4条在徐太国、王森负责的防区。
东方村三组的泥石流沟靠近211国道,一栋居民楼的墙壁被泥石流冲出一道巨大的口子,房内的床铺还未清理,让人倒吸一口凉气。
“这是泥灰岩,泥质比较多,易破碎。”徐太国从工具包里取出地质锤敲打一处岩石,随后又捏了捏。王森则取出罗盘测量岩石的倾斜面、倾角和走向。“泥岩易滑,砂岩易崩。通过岩石野外识别,可以找出泥石流的基本成因。”徐太国介绍。
向上望去,100多米长的泥石流沟像是从茂林里猛然冲出的黄色“怪兽”。徐太国、王森一前一后,沿着泥石流沟向上攀爬。山坡陡峭,乱石夹杂,55岁的徐太国小心翼翼地爬到泥石流沟的上方,并对一方悬空的巨石进行测量。
“悬着的巨石需就地拆解,然后修建拦石坝,这样泥石流沟的隐患才能消除。”徐太国说,在采取治理措施前,这里将是他们长期监测的重点。
另外3条泥石流沟都在深山里,没有威胁到居民住宅和人身安全,徐太国、王森决定用无人机进行巡查。“无人机将自动成像,前后对比后,就能知道泥石流沟的变化。”王森介绍,在地灾巡查中,无人机已被广泛应用。
沿着319国道一路前行,不少峭壁都做了金属防护网,防止上面的滚石滑落。连续穿过几条幽暗的隧道后,徐太国指向正前方的望江寺危岩。
巨石平地拔起,横空突出,形成岩腔,像是张开的血盆大口。这里用红色的油漆标注了7处危岩。在标注的5号危岩处,3根拇指粗的钢丝绳将危岩与母岩紧紧捆绑,圆形的裂缝仪随时监控危岩与母岩的间距变化,300平方米的防护网就像给岩石穿上了一层铠甲。同时,悬空危岩还安装了支撑柱,就像拄着的拐杖。
高谷镇狮子社区三组组长李如东就住在悬崖下,他是望江寺危岩的地灾群防员,负责日常监护和应急撤离。这里安装了危岩地灾自动报警器,如遇垮石就会发出“呜呜呜”的鸣叫。
“每天不确认地灾隐患点的安全,心里不踏实。”徐太国说。2015年起,我市每年汛期都要向各区县派驻地质工程师,今年有250余名地质工程师被派往全市34个区县600余个乡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驻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