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服务能力建设 传递“为民办医”民生温度今日出伏 重庆高温还要持续多久她用脊背托起“瓷娃娃”女儿的未来儿科医生“炼”成记
第005版:重庆
上一版 下一版 
强化服务能力建设 传递“为民办医”民生温度
今日出伏 重庆高温还要持续多久
她用脊背托起“瓷娃娃”女儿的未来
儿科医生“炼”成记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8 月 1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儿科医生“炼”成记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刘一叶

  周建军在显微镜前利用葡萄练习伤口缝合。

  贺良萍正在为儿童患者看诊,她准备了熊猫玩偶帮助孩子克服恐惧。

  夏冰山擅于从细微处发现患者病因。

  本组图片由记者梅耀摄/视觉重庆

  从一名“菜鸟”医生成长为合格的儿科医生,要过哪些关?幼儿无法准确表达身体不适,治疗时又容易哭闹,加上着急焦虑的家长,儿科医生往往工作压力较大。8月19日是中国医师节,记者走近3名儿科医生,听他们讲述自己的“炼”成记。

  不断练习,只为修复细如发丝的神经

  8月15日下午,重医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外科示教室,41岁的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周建军正俯身于显微镜前练习伤口缝合。只见他手腕微转,镊尖处的针尖便精准地刺入极薄的葡萄皮,针尖处是一根比发丝还细的线,他要做的正是将葡萄皮缝合还原。

  即使已是神经外科的骨干医生,周建军依然保持着一个习惯——只要有空就窝在示教室练习。

  “每一次练习都是在为手术积累底气。”周建军说,神经外科手术常被喻为“刀尖上跳舞”,而儿童的神经更是细如发丝,这对医生的手上功夫考验极大。“儿童神经系统处于持续发育中,手术不仅要考虑清除当前病灶,更要预判对儿童远期发育的影响。同样的脊髓病变,在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身上,手术方案可能完全不同。”周建军进一步解释,这就要求神经外科医生在显微镜下下更多功夫。

  2013年,周建军参与了一台先天性脊柱裂修复手术,接受手术的是一个1个月大的孩子。患儿的脊髓脊膜膨出如鸽子蛋大小,薄薄的囊壁下就是细如棉线的神经束,稍有不慎,便会造成不可逆的后果。“主刀医生在分离粘连时,需要用显微剪一点一点地剪开瘢痕,每一步操作都像在‘拆弹’。”周建军说,这也让他真正意识到,医生的技术不仅关乎手术的成败,更直接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容不得丝毫失误。从那以后,他对自己的要求愈发严苛,练习也更加刻苦。

  “你看,我这里有各种缝合线,最细的只有0.01毫米。”周建军从抽屉里拿出他的“百宝盒”告诉记者,他的练习材料也五花八门:新鲜的树叶用来练习表皮缝合,葡萄皮模拟血管壁,鸡翅膀的血管则是最接近人体血管的“教具”。

  在他看来,儿科医生的成长就像攀登山峰,要不断精进技术,“因为,我们在手术室中的每个操作都能影响孩子的一生。”

  不仅要治病,更要呵护孩子们的心灵

  “贺妈妈,我最近有点咳嗽。”近日,渝北龙兴中心卫生院1楼儿科诊室内,扎着马尾辫的7岁女孩小双在母亲的陪同下进入诊室。

  “来,让‘熊猫医生’先给你检查下!”46岁的贺良萍变戏法般从诊桌下拿出一个毛茸茸的熊猫玩偶,轻轻套在听诊器头上。小双见状,乖乖地让“熊猫医生”做检查。

  这只熊猫玩偶,是贺良萍“玩具百宝箱”里的明星成员之一。8年前,贺良萍由内科医生转为专职儿科医生,“我常在诊室看到哭得满脸通红的孩子和急得团团转的家长,我也是一位母亲,我明白家长那种揪心的感受,也明白孩子们面对病痛和陌生环境的恐惧。”贺良萍说,正是这份对孩子的疼爱,让她选择成为一名儿科医生。

  刚转岗时,见到哭闹不止的患儿,她也束手无策。于是,她暗下决心,要找到那把打开孩子心门的“钥匙”。

  贺良萍从自家孩子的玩具中找到了灵感。她试着把儿子的旧玩具带到诊室,没想到效果还不错,这让她信心倍增。她还发现,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喜好也不同:3岁以下的宝宝喜欢能发出声音的拨浪鼓、摇铃;学龄前儿童则偏爱可以互动的拼图、卡通贴纸。

  如今,她的诊室角落藏着各种安抚孩子的“秘密武器”:分散注意力的拨浪鼓,奖励勇敢的卡通创可贴,甚至还有水果糖。“孩子怕的不是病痛本身,是陌生的环境和冰冷的器械。”她还把听诊器换成粉色,体温计也贴满贴纸。

  “其实,孩子生病,家长更焦虑。”贺良萍说,因此,在接诊过程中,她会多花几分钟和家长聊聊题外话。比如,给发烧的孩子看完病,她会叮嘱家长每隔两小时摸摸孩子的额头;遇到新手母亲咨询辅食添加,她会拿出手机里存的食谱照片。“我们要换位思考,学会理解和尊重家长,用专业知识去帮助他们的孩子。”

  这份爱心,还从诊室延伸到了线上。为增加家长的信任,她建立了17个家长微信群,覆盖了辖区3000余名儿童。“贺医生,宝宝添加辅食拉肚子怎么办”“孩子晚上老是惊醒,是缺钙吗”……群里常有家长咨询,只要她有空,就会及时回复。

  在贺良萍看来,儿科医生不仅要治疗孩子的身体疾病,更要呵护他们的心灵。“守护孩子健康,是一场温暖的‘长跑’。”看着眼前的小双,贺良萍微笑着说。

  读懂孩子的“身体语言”,从细微处发现病因

  8月15日上午,在重庆市妇幼保健院儿外科门诊,检查床上的男孩蜷成一团,额头全是冷汗。“哪里最痛?”31岁的儿外科医生夏冰山蹲下身。男孩指指肚脐,又模糊地指向右下腹。

  夏冰山拿出听诊器用手焐热,轻轻贴上孩子的腹部。当夏冰山按压到孩子右下腹时,孩子“嗷”地弹起来。“考虑是阑尾炎!”他对家属说。随后,超声检查证实了他的判断:阑尾已经化脓。

  “儿科被称为‘哑科’,尤其是婴幼儿,不会准确表达病情。”夏冰山说,这就要求医生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从细微处发现病因。

  “夏医生,你怎么一看就知道是阑尾炎啊?”事后,孩子父亲好奇地问。夏冰山笑着说:“孩子虽然不会表达,但他的身体一直在‘说话’。”

  这份细致也需要在临床中不断“打磨”。2021年刚入职时,夏冰山接诊了一个持续恶心呕吐的患儿,在查体并结合孩子的呕吐物性状后,他初步判断是肠胃炎。于是请示上级医生后,他便开了相关的检查单,让家长带孩子去做检查。

  在等待检查结果的过程中,他心里总觉得不踏实,便去查看各项指标的数据。当看到电解质检查中钾离子浓度远超正常范围时,他立刻意识到,孩子可能不是肠胃炎那么简单。结果,孩子患上了肠套叠伴随有高钾血症。“高钾血症若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导致心律失常等严重后果。”夏冰山说,那时他才真正明白,当医生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既要观察孩子的症状,更要密切关注检查指标的变化。

  为了读懂孩子的“身体语言”,这个年轻医生给自己定了条规矩:每天提前半个小时到病房,观察孩子身体、病情的变化。

  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观察,夏冰山还总结了一套“腹痛密码”:肠套叠的孩子会像虾米一样蜷缩,哭闹一阵停一阵,还会拒绝吃东西;阑尾炎则是右下腹压痛明显,孩子喜欢侧卧位,腿会蜷起来;肠梗阻的孩子肚子胀得厉害,不能排气排便,呕吐物有酸臭味。“其实孩子的身体很诚实,需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夏冰山说。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