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重庆作为抗战大后方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指挥中枢,是支撑中华民族持久抗战的坚强堡垒,孕育和催生出抗战文化、统战文化、红岩文化等,凝聚为中华民族可歌可泣的抗战精神。要深挖历史文脉、深入调查研究、完善实体赋能、打破思维边界,加强抗战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传承利用,不断激发城市文化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深挖历史文脉,提升抗战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性。重庆是中国抗战遗址保存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要深入挖掘其历史内涵、加强规范管理,不断完善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体系,为赓续城市文脉奠定坚实基础。一是细化文化遗产分类。在现有保护框架的基础上,建立国家级、市级、区县级抗战文物单位保护名录体系,对全市尚未定级的抗战遗址进行全面排查登记,统一实施挂牌保护。二是完善价值评估体系。整合历史学、建筑学、考古学、社会学、人类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研究力量,细化不同类别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及育人价值评估指标,建立分级分类评估体系。三是加大数字保护力度。对抢救性发掘及濒危抗战文化遗产优先进行数字复制与存档;对其余各类文化遗产,按照重要性分级分步推进数字化,借助线上博物馆、云储存及智能导览平台归类规范存储,形成政府部门牵头,高等院校、研究院、档案馆、博物馆及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抗战文化遗产大保护格局。
深入调查研究,增强抗战文化遗产传承的有效性。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扎实开展精准调研,以求真务实的韧劲保护好、传承好抗战文化。一是注重场馆调研。将调研重点聚焦各类抗战主题文化场馆、文化协会、文化艺术学校及博物馆、纪念馆等机构,深化对文化传播规律的认识,以高精编码工具开展数据分析、建立预估模型,进一步摸清抗战文化遗产资源底数,为准确研判文化遗产保护形势、科学制定保护政策提供依据。二是加强分层调研。注重将我市政产学研领域专家学者、抗战亲历者及其后代、德艺双馨艺术家等的意见作为核心参考,将民间抗战文化研究者、爱好者的意见作为重要补充,将广大民众的意见作为广泛基础,按照地域、民族、职业、年龄进行细分,以口述史、地方史、一手文献为参照,构建精准的文化保护传承体系。三是出台指导意见。制定出台“关于抗战文化机构坚持调查研究 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见”等指导文件,以及“抗战文化机构社会效益评价考核办法”等实施细则,科学制定保护政策、加大保护力度,为抗战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传承提供制度保障。
完善实体赋能,体现景观文创利用的贴近性。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基础。要坚持因时而进、推陈出新,推动抗战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是建好用活微缩景观。在重点旅游景区、红色文化场馆,特别是标志性景点、教育场所、大型生活社区,建好用活一批“抗战名人纪念碑、故事浮雕、场景雕塑、旧址大门”等模拟仿真微缩景观,形成耳目一新、错落有致的“分散+集群”景观传播效应。二是开发抗战文化主题文创产品。以代表性英雄人物、历史建筑、战斗场景为原型,以还原抗战历史的生活用品、文具器械为符号,打造融合“历史印象”“巴渝记忆”“感恩奋进”等具有城市辨识度的文创产品。三是丰富拓展衍生文创。以抗战文化为主题,匠心推出如纪念册、明信片、邮票、版画、雕塑、印章、书签等衍生文创产品,持续增强文化感染力和情感共鸣。
打破思维边界,以开放视野提升文化软实力。重庆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历史悠久、文物众多。要打破思维定式,以开放的视野为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聚力赋能。一是促进各类文化和谐融汇。推动抗战文化与巴渝文化、三峡文化、移民文化、革命文化、统战文化交相辉映,打造和谐融汇的文化基因库。二是加大理论阐释力度。聚焦抗战遗址历史文化价值和抗战大后方文化,开展一系列课题研究、出版一系列学术专著、发表一系列理论文章,全方位展现重庆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内涵,不断提升重庆抗战文化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三是强化权威媒体宣传。创新党报党刊、官方发布等权威平台宣传解读方式,加大市级媒体与区县媒体联动发声力度,为广大群众提供多角度、深层次、宽领域的抗战文化信息供给,营造全市抗战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传承利用“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良好氛围。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本文为重庆市社科规划中特理论项目:2024ZTZD26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