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扩大普惠养老服务。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的《促进普惠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也提出,推动服务供给提质扩面、培育发展服务机构、统筹利用存量资产、健全服务机构价格形成机制、优化综合监管与服务等举措。重庆是人口老龄化现象发生较早、程度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随着养老服务的刚性需求不断增加,应持续强化养老服务经营主体作用、社区综合服务功能、人工智能辅助支撑,不断满足老年群体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强化服务经营主体作用,优化普惠养老服务供给。推动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协同发展,进一步壮大养老服务经营主体,发展普惠支持型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质量有保障、价格可负担的养老服务。一是加强政策支持,鼓励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面向养老服务领域经营主体贷款分类给予贴息,切实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及其他政策工具,在用地、水电价格、床位运营等方面给予适当补贴,推动企业降本增效。二是优化监管措施,推动企业服务水平提质增效。开展养老服务领域专项整治工作,依法惩治资金管理不规范、虚假宣传、养老诈骗、虐老欺老等行为,加快制定一系列国家和行业标准,完善养老领域产品及设施设备的质量追溯标准,推动建设第三方质量监测平台,打好监管“组合拳”。三是聚焦服务需求,完善服务机构基础设施。细化老年群体服务,针对高龄老年人和失能失智老年人养老服务保障工作,完善生活照料、健康和护理服务专业设备设施;聚焦中低龄老年人健康管理、文娱教育等多元需求,增设康复器材、娱乐设施,打造老年友好型生活环境。
强化社区综合服务功能,健全普惠养老长效机制。以社区为单元、街道为单位打造现代社区,不断提升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能力,是实现普惠养老常态化、长效化的重要举措。一是开展专业照护能力培训,丰富居家养老形式。加大对社区全科医生、护理人员开展针对性培训,面向居家高龄老人、失智失能老人的家庭照护者提供专业培训课程和教育资源,增强家庭照护能力,补齐社区专业人员不足的短板,持续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二是搭建多层次服务网络,做好一体化综合服务。加快形成“一刻钟”养老服务圈,积极推广“建中心带站点进家庭”养老服务模式及先进经验,完善社区食堂,搭建多层次助餐配餐服务网络,进一步打造户外养老站、社区老年大学阳光课堂,增强社区在康养保健、学习娱乐等方面的服务能力,从细节入手推进社区基础设施适老化改造。三是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探索常态化长效化服务方式。发挥“银龄行动”专项服务团作用,依托全国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持续探索低龄与高龄老人间的互助养老模式,织密社区互助网络;以社区养老服务站点为中心,搭建灵活性强、人员充沛的志愿服务队伍,建立配套激励机制,满足长期性和偶发性服务需求。
强化人工智能辅助作用,推进“医养结合”普惠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正推动着传统养老模式变革,为老年群体提供实时、高效和低成本的服务。一是增强辅助设施应用,推动养老机构照护智能化。以数字技术赋能智慧养老,鼓励养老机构引入智能辅助设备,如智能穿戴设备、智能康复辅具等,实时记录老年人的健康数据及运动轨迹。创新开发智慧养老云平台,完善老年群体电子健康档案,构建“预防、治疗、照护”三位一体服务模式,推进“人工智能+养老”深度融合。二是加强与综合医院合作,开展远程监测。做好前瞻布局,完善基层远程医疗和在线医疗服务体系,加快优质医疗资源精准下沉,组建医联共同体,发挥综合医院龙头作用,开展远程培训指导及就诊服务。三是推进适老化产品创新,助力老年群体共享“数字红利”。加快促进以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为代表的各类标准落地,创新研发满足老年群体饮食起居、康复训练、情感陪护等需求的养老机器人,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养老领域的多场景应用和验证。例如,全国首款基于情感大模型的“智慧养老情感陪护机器人”应用于重庆市第一社会福利院,涵盖远程医疗咨询、线上购物、情绪监测等功能,为老年群体提供智能化的产品和服务,既利当前又惠长远。
(作者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18SKSZ008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