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度和适配度培育时代新人要用好用活红色资源知识产权赋能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以深化产教融合提升低空经济人才培养水平擦亮普惠养老服务为民底色
第008版:思想周刊·知行
上一版   
提高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度和适配度
培育时代新人要用好用活红色资源
知识产权赋能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以深化产教融合提升低空经济人才培养水平
擦亮普惠养老服务为民底色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8 月 1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思践悟

培育时代新人要用好用活红色资源

张渝 史良

  红色资源承载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光辉历史,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教育人、激励人、塑造人的宝贵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注重运用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高校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红色资源是立德树人的“活教材”。要基于红色资源的属性特征与育人规律,从加强对红色资源的保护与阐释、创新红色资源育人的教学模式以及拓展红色资源育人的空间渠道三个维度发力,让红色资源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中焕发更强生命力。

  加强对红色资源的保护与阐释。红色资源育人功能的发挥,首先取决于红色资源本身的完整性与理论阐释的深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秉持“物质载体盘活”与“精神内核激活”双轮驱动的原则,协同推进红色资源的保护与阐释工作。在物质载体盘活方面,要统筹好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本体保护和周边保护、单点保护和集群保护,维护红色资源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文化延续性。同时,以“区域红色文化带”建设为抓手,打造区域红色资源共享数据库,编制区域红色资源育人路线图,对沿线革命遗址、纪念馆等红色资源进行差异化定位、联动性开发,实现红色资源从“单点散落”到“集群共振”的转变,最大限度释放其育人效能。在精神内核激活方面,要依托党史研究机构、高校科研团队开展专题研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提炼红色资源多元价值。注重从历史维度厘清红色资源的形成背景与发展脉络,从精神维度解码红色资源蕴含的爱国情怀、奋斗精神等核心要素,从时代维度挖掘红色资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联,形成既回应历史又观照现实的理论阐释体系,增强青少年对红色文化的情感认同。

  创新红色资源育人的教学模式。提升红色资源育人效能,需突破单向灌输的传统模式,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沉浸式教学体系,实现从知识传递到价值内化的高阶演进。一方面,要推进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协同育人。打破传统思政课堂的空间局限,精心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将思政课堂延伸至红色教育基地、革命纪念馆等承载厚重历史记忆的现实场景中,通过实地探访、现场教学、互动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坚定使命担当,在“行走”中实现知识传授、情感培育与价值观塑造的有机统一。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提升红色资源铸魂育人效能。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深入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学习成效,精准识别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偏好,开发定制化的育人产品和教学方案。运用增强现实、虚拟现实、全息投影技术,对革命遗址、纪念馆等进行数字化重建,打造互动式、参与式、沉浸式红色文化教学场景,引导学生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传承红色基因,在知、情、意、行的统一中践行时代使命。

  拓展红色资源育人的空间渠道。红色资源不应局限于学校场景,只有让红色资源走向社会、走向大众,才能使其真正成为铸魂育人的“源头活水”。一要推动红色资源与社区治理深度融合。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开发“社区红色记忆档案”项目,通过收集整理居民家中的老物件、口述史资料,构建具有地域辨识度的社区红色文化叙事体系。针对青少年群体设计差异化社区活动,开展“红色研学工作坊”,通过情景剧编排、红色手账制作等互动形式深化认知;组织“红色故事茶话会”,邀请老党员分享亲历历史,实现红色精神代际传承。二要构建立体式传播矩阵,提升红色资源育人的覆盖面和影响力。针对不同媒体平台的传播特性,制定差异化传播策略,确保红色资源在不同媒介场景中实现有效触达。适应碎片化阅读习惯,注重将红色资源转化为短视频等轻量化产品,以更加鲜活生动的方式讲好红色故事。搭建红色故事共创平台,鼓励学生参与红色资源开发利用,加快形成“专业生产+学生参与”的传播生态。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本文为重庆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K22YG203119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