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书记袁家军在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推动低空经济发展工作时强调,要构建完善低空经济发展生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作用,提升低空经济领域基础研究、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水平。低空经济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成长性和带动性强,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也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而培养专业人才则是推动其蓬勃发展的关键所在。要将高校的智力资源与企业的实践场景深度融合,以产业需求精准锚定培养方向,以实战平台锻造核心能力,以“双师”队伍与共研标准保障培养质量,为重庆打造“低空经济新标杆”、培育新质生产力注入澎湃的智慧动能。
聚焦产业需求靶向,重塑学科专业与培养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是激活低空经济人才引擎的核心密钥。打造低空经济复合型人才,需从实际场景与岗位需求出发,重塑学科专业与培养体系,让教学内容紧贴产业脉搏。要打破学科壁垒,构建交叉融合新格局。低空经济天然具有跨域融合特质,将航空航天、人工智能、交通运输、地理信息等多领域知识紧密交织。高校要突破传统院系藩篱,打造“低空经济+”交叉学科平台,以优势院校为先导,整合资源设立无人机系统工程、智慧空域管理等前沿专业方向,构建覆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行管控、服务应用的全链条学科群。要鼓励行业参与,动态优化培养方案。建立由高校、低空经济龙头企业、相关监管部门共同参与的“低空经济产教融合联盟”。联盟定期研判技术演进与岗位需求变化,共同制定并动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核心能力矩阵及课程标准,确保教学内容与产业前沿、认证标准无缝衔接。此外,加强与低空经济相关企业深度合作,共建高水平实习基地,推行“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等育人模式,实现“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的培养闭环,全方位助力人才成长,为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创新协同育人机制,打造能力锻造实战平台。产教融合是未来低空经济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要通过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要共建共享高水平实践教学基地。推动高校与重庆两江新区航空航天产业园、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等产业集聚区深度合作,共同投入建设集教学、科研、生产、实训于一体的高水平共享型实践平台。引入企业真实生产环境,如无人机总装产线、飞行模拟舱等实际项目,让学生深入真实工作场景,参与设计、测试、运维全流程,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要以项目驱动真题实做锤炼硬本领。大力推行深度参与企业真实研发或服务项目的教学模式,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团队承接企业技术攻关课题、参与地方低空物流试点运行数据分析等,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积累实践经验、培养系统思维与提升创新能力。此外,还要完善成果转化与学分互认机制,激发师生参与动能,形成校企优势互补、协同发力的育人新生态。
强化师资与标准建设,筑牢融合质量根基。产教融合作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要打造“双师双能型”教学铁军。实施“教师工程能力提升计划”与“产业导师特聘计划”,优化教师队伍人员结构,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一方面,建立健全高校教师赴中信海直、亿航智能等头部企业挂职锻炼和参与技术研发的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大力引进企业资深工程师、技术专家担任兼职教授或产业导师,承担核心实践课程教学与毕业设计指导,形成稳定的“双导师”队伍。要共研互认人才培养与职业能力标准。联合行业协会、领先企业及教育主管部门,共同研制低空经济关键岗位的职业能力标准及评价体系。推动将AOPA无人机驾驶员、UTMISS系统操作员等行业认证融入课程体系与考核标准,探索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制度,增强低空经济人才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打造低空经济校企协同育人新生态。
(作者单位: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