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以“崇德向善”擦亮文明城市底色让城市成为有温度的“智慧生命体”
第007版:思想周刊·策论
上一版 下一版 
编者按
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
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
以“崇德向善”擦亮文明城市底色
让城市成为有温度的“智慧生命体”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8 月 1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城市成为有温度的“智慧生命体”

王永强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提出,要着力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是反映数字中国发展成效的重要窗口。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智慧城市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面向未来,持续推进城市更新,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以城促智”和“以智促城”相结合,让城市真正成为有温度、会思考的“智慧生命体”。

  凸显人民属性,践行城市“智慧理念”。智慧城市能感知、有温度。始终坚持“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的发展理念,牢牢把握人民城市的根本属性和价值追求,必须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加快形成惠及民生的智慧产业。城市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助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让更多市民共享城市发展成果。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加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重构与整合产业链条,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推动形成特色鲜明的智慧产业,更大范围带动就业、改善民生。二是不断提升民生服务能力水平。要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智慧平台建设为依托,建立跨部门、跨地区业务协同、共建共享的民生服务体系,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医疗、教育、养老、居住等领域深度融合,为人们提供多层次、全覆盖、人性化的公共服务,更加精细精准地识别和回应市民的实际需求,打造更具包容性、更有温度感的智慧城市,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三是构建智能化治理体系。要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以高效便民为目标,以数据融合共享为抓手,有效发挥大数据在“善政、惠民、兴业”等方面的作用,准确把握需求导向,推动城市治理理念创新。以城市居民出行为例,通过构建智慧交通系统,实现交通运行的感知、互联、分析、预测和监管,解决交通的堵点卡点,保障交通安全畅通,提升城市交通系统运行效率。

  完善数字基建,打造城市“智能中枢”。建设智慧城市,持续推动城市迭代更新,应积极推进“技术赋能空间”,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城市“智能中枢”。一是完善智能数字基座。将智慧技术应用纳入城市更新各领域、各环节,依据城市功能定位、产业布局、人口分布等因素,一体规划绿色智能的感知、数据与算力设施,打造“物联、数联、智联”的城市数字基座。二是实现全域感知覆盖。在注重城市“中枢大脑”建设的同时,要积极推动小区特别是老旧小区“末梢神经”的改造,将智慧养老、智慧停车等特色场景纳入改造范围,为城市居民提供更精准、多样、及时的服务。在此基础上,大力实施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对燃气、供水管网进行压力、流量实时监测,智能预警防范泄漏风险,在城市设施布局方面,优先推进更新区域网络与感知设备覆盖。三是推动智慧平台融合。利用数字化、智能化工具贯通城市管理“规、设、建、管、运”等各环节,实现城市更新全生命周期高效管理。通过建立网格化管理体系,构建纵向贯通、横向集成、社会广泛参与的综合治理智慧平台,实现城市各类事务高效便捷处理。推动政务服务平台持续完善,实现个人从出生、上学、工作到退休养老,法人办事从企业开办、准营到纳税、注销等“一件事集成办”,提升城市科学化、精准化、智能化治理水平。

  强化安全保障,完善城市“智慧应急”。一座“会思考”的智慧城市,可以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安全、更美好。城市智慧应急系统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提升应急响应效率、强化决策支持、增强社会动员能力等方面。通过城市智慧应急系统建设,不断提升城市应急救援的实战水平。一是提升资源调配效率。在灾害发生时,智慧应急系统能动态调配救援资源,避免重复调配或资源浪费。加大应急资源投入力度,完善应急资源储备体系,提高应急资源的保障能力。同时,推动应急资源的数字化管理和智能调度,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要坚持问题导向,践行“集约化建设、融合式发展、扁平化应用”的城市建设理念,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制度和规范,明确各级政府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形成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应急管理体系,最大程度提升资源调配效率。二是强化科学决策支撑。在信息化全覆盖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系统融合和智能升级,加快高水平安全生产、自然灾害、城乡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平台建设。通过大数据应用分析,城市智慧应急系统可为指挥人员提供灾情评估、救援路径规划等决策支持,实现灾害信息快速整合与智能处理,进而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全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三是扩大社会参与范围。通过智能科普、应急广播等手段提升公众安全防范意识,充分调动社会公众快速报送灾害事故、风险隐患等信息的积极性,鼓励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应急管理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智能应急的良好氛围。同时,要加强应急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公众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促进以高水平安全服务智慧城市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庆科技大学分中心)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