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以“崇德向善”擦亮文明城市底色让城市成为有温度的“智慧生命体”
第007版:思想周刊·策论
上一版 下一版 
编者按
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
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
以“崇德向善”擦亮文明城市底色
让城市成为有温度的“智慧生命体”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8 月 1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

卢旭东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引擎,其宜居性不仅关乎亿万人民的切身福祉与生活品质,更深刻影响着国家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成色、区域竞争力的提升以及社会长期和谐稳定的根基。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要坚持以民为本的价值基点、以新促变的方法路径、以智为擎的技术支撑,坚持人口、产业、城镇、交通一体规划,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牢牢兜住民生底线,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以民为本,优化空间功能布局。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空间上解决城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一是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优化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推动优质资源向人口密集区域、薄弱区域倾斜,打造“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让市民享受便捷公共服务。二是着力解决职住平衡问题。合理规划产业区、居住区、商业区,切实解决“大城市病”中的职住分离、通勤耗时、服务短缺等痛点,让市民在家门口即可享有优质、便利的生活服务,显著提升居住舒适度与生活便利性。三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人口、产业、城镇、交通一体规划,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摒弃粗放扩张模式,转向存量更新与品质提升,通过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强化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优化产业、居住、生态空间比例,优先满足保障性住房、小微绿地、公共活动空间等民生用地需求,为全体市民公平享有舒适便利的环境创造条件。

  坚持以新促变,提升城市人居品质。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城市工作要深刻把握、主动适应形势变化,以新促变,建设宜居宜业的人民城市。一是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坚持将房地产发展植入产业、人口、公共服务统筹考虑,建立“人、房、地、钱”要素联动新机制,以人定房、以房定地、以房定钱,促进房地产供需平衡、市场稳定。加快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才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改善居住条件的新期待。结合城市更新把新房子建设成“好房子”,把更多的老房子改造成“好房子”,同时推进“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建设,为居民打造高品质生活空间。二是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激活存量资源价值。创新“危旧房改造+功能植入”模式,在保留历史风貌的基础上嵌入社区食堂、托育驿站等便民服务功能;严格划定“拆改底线”,保护古树名木、街巷肌理,以小微绿地、口袋公园缝合城市碎片空间,推动“脏乱差”区域向“宜居宜业”活力片区转化。三是提升安全韧性水平,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将“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贯穿改造全过程,对危旧房开展“结构加固+消防抗震”达标行动,应用BIM技术建立“一楼一档”数字健康档案;在城中村改造中,布局消防通道、应急避难场所和智慧预警系统;建立“改造后评估”机制跟踪建筑性能与社区治理效能,消除地质灾害隐患、消防风险及设施老化问题,实现“改造一片、安全一片”的韧性升级。

  坚持以智为擎,赋能便捷高效服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创新城市治理的理念、模式、手段,用好市民服务热线等机制,高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数字技术与城市发展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城市运行的基础范式,推动城市治理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跃迁,形成数字赋能城市发展的新图景。一是构建城市数字底座,强化数据要素流通能力。通过加快建设“云联数算用”全要素集群,协同推进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建设,集成住建、交通、生态环境等多源异构数据资源,构建高精度城市运行“数字孪生体”,实现规划、建设、管理全流程可视化模拟与动态仿真。同步建立科学的数据分类分级授权机制,在隐私计算框架与安全技术保障下,有序推动医疗、教育等民生领域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打通数据价值链关键节点。二是精准拓展智慧应用场景,破解城市治理痛点。聚焦交通拥堵治理、环境质量优化、社区服务升级等关键领域,开发精准化、场景化、数字化的解决方案。在交通治理领域,通过部署自适应信号控制系统与车路协同技术,显著提升主干道通行效率。在环境治理领域,运用人工智能算法解析大气污染物迁移路径,构建跨行政区划的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在政务服务领域,试点实施“一件事”集成改革,将企业开办、工程建设审批等高频事项整合为“一码通办”服务链,驱动政务服务从基础“可办”向体验“好办”“办好”的质效跃升。三是健全数字治理规则体系,防范技术伦理风险。建立人工智能伦理审查委员会,对算法推荐、自动驾驶等新兴技术应用实施全周期风险评估。同步强化网络信息安全防护体系,构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攻防对抗演练机制,通过常态化压力测试提升系统韧性,确保智慧城市建设的稳健性与可持续性。

  (作者单位: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秘书处)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