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以“崇德向善”擦亮文明城市底色让城市成为有温度的“智慧生命体”
第007版:思想周刊·策论
上一版 下一版 
编者按
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
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
以“崇德向善”擦亮文明城市底色
让城市成为有温度的“智慧生命体”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8 月 1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崇德向善”擦亮文明城市底色

吴艳东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这要求城市建设必须统筹外在形象与内在品质,坚持以文塑城、以德润城、以善化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重庆作为中西部唯一直辖市、国家重要中心城市,要积极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价值理念,聚焦根脉守护,突出新风涵育,坚持合力共治,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让崇德向善在巴渝大地蔚然成风,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凝魂聚气。

  聚焦根脉守护,筑牢崇德向善文化根基。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必须将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作为文明传承的根基命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要系统性保护传承历史文化。深入挖掘与弘扬红岩精神及重庆城市精神,使历史文化遗存真正成为滋养崇德向善的生动载体。深化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建设,高标准落实《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35年)》,持续强化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抗战遗迹、工业遗产、历史街区等的整体保护与修复更新。二要精细化统筹城市特色风貌。持续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着力推动城市风貌与崇德向善人文精神的深度融合和双向赋能,加强对“两江四岸”“四山”生态、中心门户、传统文化四类特色风貌分区的管控与引导;坚持“一区一策”原则,突出塑造渝中区的历史厚重感、沙坪坝区的文教书卷气、高新区的现代创新力等区域特色,构建多元共生、文脉传承、和谐统一的城市空间意象,使城市形态成为润物无声的崇德向善教化场域。三要全景式维护城市自然本底。升级城市自然本底保护策略,推动从被动修复向主动培育转变。持续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深化“九治”生态治理体系;广泛培育生态文明自觉,深化打造“河小青”等志愿服务行动品牌,将自然景观保护升华为全民参与的崇德向善实践,让山水之城持续成为涵养生态道德、培育文明风尚的天然课堂。

  聚焦新风涵育,厚植崇德向善文明沃土。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关键在于构筑以德润城、以善化人的精神生态系统,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一要精耕文化服务供给。深化“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建设,持续拓展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完善“百姓点单”等精准配送机制,整合提升“惠游重庆”“巴渝文物”“高品质文化生活”“巴·掌书”等数字平台功能,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惠及全民,使普惠精准的文化服务成为涵养市民德善品格的源头活水。二要打造城市文化品牌。聚焦品牌引领,着力构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巴渝文化标识体系。擦亮红色文化品牌,深挖红岩精神发源地优势,系统阐释“崇德向善”时代内涵,持续做强“青春红岩”“红岩思政”“红色三岩”等品牌矩阵。创新打造理论宣讲品牌,建强“领导干部+专家学者+人民群众”宣讲队伍,运用“理论+故事”“政策+案例”等生动形式,推动崇德向善精神具象化、故事化、生活化。三要提升市民文明素养。全面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将其打造为提升市民文化素养的主阵地,实施十件“小案小事”治理、“春风满巴渝”社会风气提升、家风家教建设等专项行动;健全先进典型选树宣传机制,持续发掘、宣传、礼遇“重庆好人”“感动重庆十大人物”“最美重庆人”等榜样,营造人人崇尚模范、学习先进、见贤思齐、向上向善的浓厚社会氛围,引导市民将崇德向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坚持合力共治,构建崇德向善治理新格局。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参与、良性互动的现代治理格局,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一要强化党的领导和责任担当。各级党组织要深刻把握建设崇德向善文明城市的重大意义,提高站位、强化统筹,最大限度动员各界力量、带动各类组织、调动各种资源,围绕“崇德向善”要求,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投身于保护历史文脉、提升文化软实力等关键领域的“第一线”,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二要激发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各级政府要将“崇德向善”要求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更新全过程、各环节,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学校、志愿者和市民有序参与;完善志愿服务常态化体系,搭建“社区花园”“便民生活站”“共享工具区”“云上民主村”等社区生活圈,建立“坝坝会”“社区合伙人”“社区共创伙伴”等市民参与渠道,在全市大力弘扬“坚韧、忠勇、开放、争先”的重庆城市精神,动员全社会自觉成为美好家园的建设者和守护者。三要健全长效常态工作机制。健全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开展机制,加强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建立志愿者激励机制,做好志愿服务风险管理;健全法理情融合机制,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推动村规民约、家风家训、文明公约等发挥作用;健全动态管理机制与常态长效测评机制,以问题为导向,推动干部群众履职尽责,驰而不息推动城市文明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作者系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西南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建设研究中心主任)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