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以立法供给保障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以可持续城市更新推动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多措并举积极支持青年发展
第010版:思想周刊·策论
上一版 下一版 
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
以立法供给保障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
以可持续城市更新推动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
多措并举积极支持青年发展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8 月 04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多措并举积极支持青年发展

许光洪 黄毅

  习近平总书记致全国青联十四届全委会和全国学联二十八大的贺信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青年大有可为。”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也指出,要“完善青年发展促进政策,为青年在求学工作、婚恋生育、社会融入等方面提供更多支持”。完善青年发展促进政策,以制度创新回应时代命题,重塑青年与城市、产业、社会的关系,有利于推进全市域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激励新时代青年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贡献青春力量。

  完善青年求学就业支持政策。求学就业是青年成长成才的关键,是青年融入社会、实现价值的起点。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将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教育、科技、人才贯通融合,重塑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和方法,打造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创新创造创意为牵引、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相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在现代化新重庆建设中争当排头兵。着力完善就业支持体系,加大岗位开发、政策支持、服务保障和平台支撑力度,建设智能化、一体化就业服务平台,积极为来渝求职青年提供健康医疗、住房保障、就业指导等优质服务,建设“15分钟就业服务圈”,推行精准岗位匹配、职业指导、技能培训等“一站式”服务,聚焦人工智能、数字化等重点产业精准引育青年人才,为重庆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提供青年人才支撑。着力优化创新创业生态,迭代政策支持体系和平台服务,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强化高校创新创业指导服务,推动学生科技社团高质量发展,明确社团功能定位、加强社团管理、升级社团平台资源,发挥“挑战杯”竞赛、“创青春”大赛的育人价值,打造创业青年施展青春才干、追逐创新创业梦想的广阔舞台,努力让重庆成为青年创新创业的热土与高地。

  健全青年婚恋生育服务体系。婚恋生育是青年人生发展的重大课题,关乎个人、家庭幸福,关乎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持续推动健康婚恋平台建设,加强观念引导、服务供给和政策保障,适应青年多样化需求和差异化特点,构建多元化、可信赖的婚恋交友服务体系。支持婚恋交友类青年社会组织发展,鼓励群团组织、用人单位为单身青年婚恋交友提供帮助,打造集体婚礼、交友联谊等特色品牌,重点关注新领域新业态青年以及异地来渝奋斗青年的婚恋需求,推动群团组织、产业园区、街道社区联动,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交友服务体系,引导青年树立健康、理性、负责的婚恋观,激发其对美好婚姻家庭生活的向往。持续完善生育支持体系,积极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发展婚育文化,营造尊重生育、支持生育的良好氛围。完善和落实生育保障政策,健全与生育政策相衔接的经济支持、服务供给和假期保障制度,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切实减轻家庭在生育、养育、教育全链条上的现实负担。加强育幼服务体系建设,强化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多子女家庭购房支持、女性职工生育再就业权益保障等措施,让青年在生育中感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怀。持续深化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大力倡导适龄婚育、优生优育、性别平等、责任共担的文明理念,鼓励夫妻共担育儿责任,营造尊重生育价值、支持家庭发展的社会氛围。引导青年经营好家庭、涵养好家教、培育好家风,发挥社会工作师、婚姻家庭辅导师、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优势,提供精细化、个性化的婚姻家庭关系和沟通技巧辅导,推动形成相互帮助、相互激励、和睦相处、团结奋进的家庭关系、邻里关系和社区氛围,以良好家风滋养社风民风。

  搭建青年社会融入舞台。青年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有利于促进青年价值实现和群体身份认同,从而实现青年成长与城市发展的共赢。积极拓展城市友好空间,加快建设全市域青年发展型城市,将青年的需求和发展纳入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营造具有重庆辨识度的公共空间和服务场景,聚焦青年在住房、交通、医疗、休闲等方面诉求优化公共服务,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为青年创造有前景、有活力、有潮味的工作、生活、社交空间,使城市真正成为青年安居乐业的坚实平台。积极营造文化环境,塑造以重庆城市精神为内核的青年文化,推动原创音乐、街舞、动漫、话剧等多元文化形态繁荣发展,打造艺术展览和创意市集等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活动,使之成为承接青年互动、交往、分享等实践和体验的文化载体,让青年在文化活动中感受到重庆的魅力和活力。积极畅通参与治理渠道,鼓励青年在城市治理、乡村振兴、“416”科技创新布局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等领域发挥作用,推动青年志愿服务深度嵌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打造志愿者快速招募、活动参与、服务记录、星级认定全流程服务体系,构建青年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多元路径,及时将青年的创新点子、创新成果转化为社会治理的有效实践,真正实现青年与城市的“双向奔赴”。

  (作者单位分别为重庆三峡学院、重庆邮电大学,本文为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重庆市科学技术局2024年度科技智库调研课题:2024KXKT11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