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和全社会通识教育,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人才”。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度嵌入教育体系。人工智能赋能教育,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系统性工程。要立足建设“教育强国”“教育强市”的战略目标,从治理、教学、评价与公平四个维度统筹推进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为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以智能治理优化教育结构,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教育治理现代化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保障。人工智能为教育治理注入新逻辑、提供新工具,正在推动治理体系从经验管理向智能驱动转变。在全面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聚焦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优势,不断创新教育应用场景、优化教育治理策略,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使人工智能成为加快推动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重要变量。要纵深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加快构建数字教育“1351”智治体系,充分发挥数字教育赋能牵引作用,打通超大城市治理与教育治理融合通道,用心答好“教育民生卷”。要同步强化顶层设计,完善数据治理机制和教师数字素养培训体系,确保技术为教育改革提供“方案”,真正实现“善治”目标。要逐步推动教育机器人、虚拟助手、智能排课系统等应用于招生管理、师资配置、学情诊断等环节,助力实现精准推演与科学决策,推动治理效率和质量双提升。
以智能教学重构课堂形态,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人工智能正在重构教学形态,深刻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技术赋能的最终落脚点应是激发学习兴趣和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学习者画像、智能课程推荐、知识结构建模等功能,以微课、项目化学习为载体,拆解知识模块,推动“以学定教”,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一刀切的局限,实现因材施教、精准教学。要深刻认识到智能教学快速发展过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不再是单一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综合素养的塑造者。要发挥人工智能技术优势,协助教师完成繁重的事务性工作,将更多的精力投入更具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中。同时,要创新虚拟实验、沉浸式课堂、人工智能互动对话等新兴教学方式,不断拓展教学边界,丰富教学场景,提升课堂吸引力与教学效果。
以智能评价引导育人方向,革新教育评价体系。教育评价是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风向标。传统“唯分数”模式长期主导教育评价,限制了学生的多元化发展与创新能力释放。人工智能凭借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通过分析学生学习行为、作业质量、互动频次等数据,为构建多元化、发展性、全过程的教育评价体系提供了技术基础。要基于人工智能分析技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思维能力、协作表现等开展实时记录与分析,并生成动态个性化的“成长画像”,从而推动“教—学—评”一体化发展,使教学评价从终结性评价转向过程性、发展性评价,教学模式从“以考定教”向“以评促学”转型,最终引导育人方向从应试型向素质型转变。要以交互式数字技术实现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画像,通过多模态数据融合的知识追踪和自适应评价反馈实现全面评价的数据治理。同时,在治理结构上,智能评价的可视化、算法的公开透明,能够有效减少人为误差,推动教育更加公平。
以智能共享促进教育公平,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教育强国战略目标的重要前提。人工智能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为实现教育资源的跨区域共享提供了技术可能。通过建设智慧教育平台、打造虚拟教学空间、构建资源协同网络,推动优质教育资源流向乡村、边远和薄弱地区,解决区域教育不均衡问题。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教育资源数字化,将教案、课件、实验视频等教学资料整合成云端资源库,让偏远地区的学生也能够通过移动设备接触到优质的课程资源。要不断拓展人工智能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积极运用语音识别、图像辅助、手语翻译等技术手段,为特殊群体提供更具包容性的学习环境。此外,还要通过智能系统动态监测教育资源供需,实现教育服务的精准投放与科学配置,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率,助力构建更加普惠、更加公平的教育生态。
(作者单位: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为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24NDYB018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