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坚持内涵式发展为主线提升城市发展质量以四个坚持筑牢人民城市公共安全韧性防线加快建构长江文化城市空间叙事体系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
第010版:思想周刊·策论
上一版 下一版 
以坚持内涵式发展为主线提升城市发展质量
以四个坚持筑牢人民城市公共安全韧性防线
加快建构长江文化城市空间叙事体系
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7 月 2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笔谈

以四个坚持筑牢人民城市公共安全韧性防线

张全涛

  近日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城市安全,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强社会治安整体防控,切实维护城市公共安全”,这是对新时代城市治理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推动人民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线,坚持系统观念、问题导向,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城市安全共同体,是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重要保障。

  坚持“整体防控”,提升城市治安治理效能。城市治安防控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要坚持“整体防控、系统治理”的思路,推动治安防控体系向立体化、智能化、协同化方向发展。一要织密治安防控网络。完善“天网+地网”联动机制,推动公安、城管、市场监管、社区等多方力量协同,形成“点线面结合、人防物防技防互补”的治安防控体系。特别是在重点区域、重点时段,要加大巡逻频次,提高见警率、管事率,增强群众安全感。二要推动治安防控向社区延伸。社区是城市治理的最小单元,也是公共安全的第一道防线。要健全社区网格化管理机制,将治安防控任务细化到网格、落实到个人。要充分发挥社区民警、网格员、志愿者的作用,推动治安防控力量下沉、资源下沉、服务下沉。三要提高治安防控的科技含量。要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视频监控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智慧警务”“智慧安防”“智慧社区”建设,实现对重点区域、重点人群、重点事件的敏捷感知和精准防控。打通部门间数据壁垒,推动信息共享、联动响应,提升预警预测和应急处置能力。

  坚持“群防群治”,打造人人参与的安全共同体。城市公共安全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全社会的“大合唱”。要深刻把握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定位,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联动格局。一要鼓励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治安防控。通过建立社区治安联防队、邻里守望岗、志愿巡逻队等形式,激发人民群众参与治安防控的积极性。通过完善激励机制,对在治安防控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集体给予表彰奖励,营造“人人都是安全员”的良好氛围。二要加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意识教育。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知识宣传,提高人民群众的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特别是在老旧管线火灾、高空抛物、城市洪涝灾害等常见的安全风险方面,强化警示教育,帮助群众识别风险、预防风险、远离风险。三要注重发挥社会组织、物业企业、商圈联盟等多元主体的作用,推动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治理合力。特别是在大型商圈、交通枢纽、学校周边等治安重点区域,要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力量互补。

  坚持“源头治理”,推动治安防控向事前预防转型。城市公共安全治理不能只靠“灭火”,更要学会“防火”。要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推动治安防控由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转变。一要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机制,推动矛盾纠纷早发现、早介入、早化解。特别是在征地拆迁、劳资纠纷、邻里矛盾等易引发治安问题的领域,要加强风险评估和源头干预,防止小问题演变成大事件。二要加强重点人群服务管理。对社区矫正对象、刑满释放人员、精神障碍患者等重点人群,要建立动态管理机制,落实帮扶措施。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其归属感和安全感。三要加强法治建设。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保持高压震慑态势。持续深化“平安校园”“平安社区”“平安商圈”建设,推动法治观念深入人心,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良好氛围。此外,还要强化风险预警和应急响应,建立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定期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形成问题清单、责任清单、整改清单;完善应急处置预案,加强实战演练,确保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能够快速响应、有效处置。

  坚持“党建引领”,凝聚城市安全治理强大合力。城市公共安全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治理中的引领作用。一要健全“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四级组织体系,推动党组织向社区、小区、楼栋延伸,打通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发挥党员在治安防控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头参与巡逻防控、矛盾调解、志愿服务,带动更多群众参与社会治理。二要推动党建与治理深度融合,把治安防控任务纳入基层党组织工作清单,建立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长效机制。推动基层党组织与物业企业、社会组织等共建共治,用好市民服务热线等,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力的工作格局。三要加强基层治理队伍建设,提升社区工作者、网格员、志愿者等基层治理力量的专业化水平。加强政策保障,完善经费投入、人员培训和评价激励机制,高效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作者系重庆警察学院科研处处长,重庆国家安全与社会治理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