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两江新区天宫殿街道木桃路社区公园,市民正在公园里休闲、锻炼。(资料图片)首席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
近日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深刻把握城市内涵式发展的战略取向,更有针对性地提升城市发展质量。这不仅是对城市工作的阶段性部署,更指明了新时代新征程上我国城市发展的路径。重庆是我国辖区面积和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要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通过提升重庆存量资产的运营效率、居民的生活满意度、城市的综合竞争力、生态环境的质量以及抵御风险的韧性,推动重庆城市发展从“做大做强”向“做优做精”转变、从“规模扩张”向“品质提升”转变、从“土地驱动”向“价值创造”转变、从“千城一面”向“各美其美”转变,大力推动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示范区建设取得标志性成果。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提升城市品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的核心是人,关键是十二个字: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民。一是补齐短板。加快推动步行街区、口袋公园、停车位、充电桩、电梯等便民设施建设,围绕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重点领域,迭代升级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精心打造老幼共融的城市友好型社区,全面推进“未来社区”建设。二是优化服务。要大力发展健康服务、养老服务、旅游服务、体育服务、文化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要针对服务需求的分层分类特征,明确政府、市场与社会的责任边界,不断提升各类服务效能。尤其是随着我市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要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的力量,为“一老一小”等重点群体提供差异化、精准化、专业化的服务。三是解决难题。要以数字赋能和“大综合一体化”为突破口,不断解决重点场所、重点区域、重点人群、重点时段、重点行业等领域风险和群众、企业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提升超大城市治理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四是夯实基层。要全面落实党建统领“885”工作机制,完善社区工作综合评价体系,打造党建统领社区基层治理共同体。要进一步配齐配足网格员、社工等基层力量,把资源、服务、管理更好地下沉到基层,打通化解矛盾、服务民生、维护公共安全的“最后一公里”。
创新发展模式,全面提升城市竞争力。着力建设创新城市,是提升民生福祉、激发城市活力的关键抓手,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是激发城市更新创新动能。要充分发挥城市更新在稳投资、扩内需方面的作用,完善规划、土地、财政、金融等配套政策和可持续运营机制,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城市更新、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将房地产发展植入城市产业规划、公共服务中,推动“人房地钱”要素联动。二是激发青年创新创业潜能。要构建青年教育就业全链条赋能体系、解决青年居住生活问题、拓宽青年参与治理渠道、强化“青年之城”营销,提高城市对青年的吸引力。三是提升城市产业创新势能。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为主攻方向,聚力推进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能级和竞争力全面跃升,做大做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形成多点支撑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四是增加城市文化创新储能。一方面,要通过科技活化工业遗产、更新历史街区、创新公共空间;另一方面,要培育数字内容、创意设计、文旅融合等新业态,开启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双向赋能的新范式。
注重特色发展,塑造城市独特魅力。未来城市发展的重点不再是向外拓展,而是向内深耕。当单一化、标准化的建设导致“千城一面”后,“特色发展”便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一是城市制造业底色更亮。重庆是著名的“制造重镇”,当前更是重庆制造业跨越新关口、培植新优势的关键时刻,要以“制造”为“家底”,用“智造”创未来,一体打造制造强市、标准强市、品牌强市,把重庆制造业这张“金名片”擦得更亮。二是“山水”城市成色更足。突出世界眼光、中国特色和重庆“山城”“江城”优势,通过挖掘巴渝文化资源、完善立体化传播渠道、聚焦场景化表达、打造“城市金名片”等方式,加大传播力度,向国内外全方位、多视角讲好重庆打造“创新之城、开放之城、便捷之城、宜居之城、生态之城、智慧之城、人文之城”的现代化故事。三是区县发展特色更明。区县发展要改变千篇一律的模式,形成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态势。各区县要学习借鉴景德镇、茅台镇的做法,立足自身禀赋,大力吸引人才、项目、资金等各类资源要素聚集,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打造功能园区,形成具有竞争力和知名度的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不断打造和培育区县发展的“特色红利”。
强化集约高效,提升超大城市发展能级。未来的城市,不再是孤立的“点”,而是协同发展的“网”,需要靠联动放大发展效能。一是优化城市空间和功能。推进“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城市布局,提升用地效率和功能品质。同时,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市域铁路、高铁动车,提升大城市带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效能,扎实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二是成渝共建世界级城市群。坚持一盘棋思想和一体化发展理念,依托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西部金融中心、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增强成渝双核辐射带动力,实现“一体两核多点”一体化联动,打造全国跨区域合作新典范。三是积极拓展城市“朋友圈”。重庆通过沿长江实现与长三角经济圈互动,通过贵州向南实现与粤港澳大湾区对接,通过成渝双核带动更多西部地区互动,提升城市开放能级。
加强党的领导,保障城市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必须加强党对城市工作的全面领导。一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城市工作格局。推动规划与自然资源、城乡住房建设、交通、城市管理等部门协同规划、协同实施、协同监管,提升政策实施效能和城市运行效率,全面提升各级组织的执行力。二是形成城市治理合力。充分发挥城市治理首席数字官和专家委员会在城市治理领域重大项目、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大平台中的指导、咨询、论证、评估作用,为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三是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城市工作能力。将学习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及时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主体班学习内容,加强城市工作队伍建设,不断提高领导干部城市工作现代化能力。
(作者系重庆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本文为2024年度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研究项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