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坚持内涵式发展为主线提升城市发展质量以四个坚持筑牢人民城市公共安全韧性防线加快建构长江文化城市空间叙事体系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
第010版:思想周刊·策论
上一版 下一版 
以坚持内涵式发展为主线提升城市发展质量
以四个坚持筑牢人民城市公共安全韧性防线
加快建构长江文化城市空间叙事体系
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7 月 2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笔谈

加快建构长江文化城市空间叙事体系

李玲

  城市文明是浸润人心的精神力量,更是一座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核心标识。近日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在中华文明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构建具有空间统摄力与文明引领性的城市文化叙事体系,不仅关涉文化建设,更关涉国家文化安全与文化软实力。重庆作为长江上游的国家中心城市、巴渝文化的核心承载地,肩负着传承弘扬长江文明、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市的重要使命,要进一步在城市更新中讲好长江文化故事,发挥城市空间在延续人文记忆、凝聚文化认同中的重要作用。

  准确把握长江文化和城市发展的契合点是建构长江文化城市空间叙事体系的重要基础。长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根脉,不仅是历史遗产,更应成为新时代城市发展的精神内核。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保护好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深入研究长江文化内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不仅为长江文化的保护利用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长江沿线城市的空间表达提供了方向引导。构建长江文化城市空间叙事体系的关键在于打破“地志式”文化表述,推动从孤立片段向流域整体的文明逻辑转变。一要推动长江文化资源从“点状呈现”转向“带状联动”,通过主轴塑线、节点布局、文化走廊建设,将散点式文化资源整合为流域型叙事网络。如以长江黄金水道为轴,将三峡、白鹤梁、钓鱼城等文化遗产,通过城市交通与景观体系有机串联,构建可游、可讲、可感的“文化长链”。二要构建“文化地理+空间规划”的融合机制,将文化遗产、历史街区、民族聚落与城市规划同步纳入更新体系,推动文化要素系统嵌入城市肌理,形成以文化标识融入城市空间的操作路径。三要创新“文明主题型”空间设计语言,在城市更新和公共空间塑造中,嵌入长江文化的“标识性概念”与民间记忆,使文化由符号转为结构,由点缀转为骨架,真正实现空间形态与文化价值的深度耦合。

  搭建城市文化建设协同网络是建构长江文化城市空间叙事体系的重要路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要“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长江文化作为一种流域性复合文明,其空间叙事体系建构必须依托多层级、跨区域的文化协同网络展开,打破行政区划的壁垒与文化孤岛的障碍。重庆作为长江上游的国家中心城市,应成为文化节点城市的组织者与推动者。一要推动构建“长江文化城市联盟”,整合长江沿线城市资源,在文化遗产保护、文旅融合、城市更新等领域实现制度协同、平台共建与人才流动,通过年度峰会、联合课题、文化节会等方式,构建常态化合作机制。二要重塑“长江主轴—节点城市—文化走廊”的空间结构,以重庆为上游核心节点,联动宜昌、武汉、南京等城市,打造文化走廊带状系统。依托三峡文化、抗战文化、移民文化等特色板块,构建叙事主线,形成空间文化的辨识度与连续性。三要积极融入“国家文化公园”整体战略框架,在“城市—流域—国家”三级空间中确立文化坐标,通过共建共管、资源共享,实现多层次文化治理体系嵌入式运作。

  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是建构长江文化城市空间叙事体系的重要手段。当前,数字技术不仅是提升城市运行效率的手段,也是文化叙事结构性重构的重要引擎。城市文化建构不仅依赖传统叙事和空间重塑,还需依托数字技术手段推动文化知识体系的结构性表达与社会性传播。一要整合文献典籍、考古成果、语言资源与图像影像,建设“长江文化数字资源平台”,实现跨类型、跨区域文化资源的归集、分析与语义链接,通过人工智能、知识图谱等手段,为城市空间叙事提供数据底座。二要打造“虚拟博物馆+AR导览+数字剧场”的可视化、交互式长江文化场景。特别是在磁器口、十八梯等历史街区中,引入数字孪生技术,复原文化场景与历史叙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转型。三要依托“数字重庆”基础平台,将文化识别因子嵌入城市信息模型(CIM)与地理信息系统(GIS)中,实现文化元素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与空间调度中的精准定位与动态响应。

  推动长江文化融入市民日常生活是建构长江文化城市空间叙事体系的重要目标。城市文化的最终归属是市民生活的日常化与情感化。“要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文化唯有根植于生活,才能真正深入人心,形成文化认同。一要构建“情境式文化街区”,以磁器口、十八梯、洪崖洞等为基础,开展丰富多彩的展演活动,将传统节庆、非遗展示、民间戏曲等嵌入公共空间,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二要打造“社区共创文化空间”,设立“长江文化场景共创平台”,鼓励社区居民、文艺工作者等多元主体共创内容、共建载体,实现从“为人民塑城市文化”到“由人民讲城市文化”的转变。三要实施“市民文化叙事行动计划”,组织口述史采集、地方生活史记忆整理、数字地图构建等项目,通过线上平台发布、互动与共享,形成群众广泛参与的城市文化认同网络,让每位市民都成为长江文化的传播者与共享者。此外,还要以更高站位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把长江文明转化为城市品质提升和内涵式发展的核心引擎,在制度安排、要素配置、资金支持等方面强化顶层设计,推动文化要素系统嵌入城市战略、规划与治理体系,让长江文化沟通历史与现实、拉近传统与现代、融入人们的现实生活。

  (作者系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重庆社科院文史研究所副所长)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