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带7岁的小女儿去听讲座。每一次去,主办方都会发布当月的“百本好书送你读”书目。现场每人赠书一本,不管是几十元的,还是几百元的,只要各大书城敢推荐,主办方就敢送。不可谓不大方。这可让观众高兴惨了。这一切的背后,都是为了“让一座城爱上阅读”,在快节奏的当下争取宝贵的读者。
讲座的地方也不得不说,重庆人民大礼堂,以往需要购票进入参观的景点,如今成为了免费讲座的现场。数千人云集其中,以读书的名义济济一堂,既让分享者感到无上的荣光,更让观众感到十足的体面。不可谓不是大手笔。
陆海讲读堂一经推出,就引起良好的社会反响和读者的追捧。相比于网红城市,人们更喜欢文化之城,以及用文化滋养的当下与未来。
最近登上这个舞台的文学评论家李敬泽、图书策划人吴鹏飞、学者余世存,就从不同角度诠释了阅读如何改变生命的质地和城市的气质。
好的讲座都是从故事开始的。
话说很久以前,老禅师让小和尚用竹篮去打水。小和尚一路小跑来到小河边,打了满满一篮子的水。但篮子一离开河面,水就流光了。小和尚空手而归。就这样,过了一天又一天。终于,有一天,他实在忍不住就问老禅师,为什么要用竹篮打水?老禅师接过竹篮说,你看,虽然用竹篮没有打到水,但是用竹篮一次又一次地打水,让它变得又干净又通透。
“竹篮打水,并非一场空。阅读的我们就像打水的篮子,变得又干净又通透。”主持人说。
“我对此有不同看法。如果用竹篮打水来形容阅读的话,要害不在于篮子,而在于人。”李敬泽说,读书并非简单的等同于我们拿着篮子去装什么回来,而在于当我们一遍遍地提着篮子前往有水的地方。在这个过程中,真正发生变化的不是篮子,而是人。老禅师真正想要的,就是让小和尚在往返河边的路上,磨炼他的心性,使他变得专注、耐心。
李敬泽的演讲声音不大,分享多属即兴发挥——一如他的新书《空山横》,像投入湖面的石子,让台下的呼吸都跟着放缓,直到最后一句落地,短暂的静默之后,掌声轰然炸开。现场的每一个人都得以窥见“腹有诗书,颜升气华;胸有文章,境深界宽”的模样。
阅读,除了精彩的故事,还有绝美的风景。
在星球研究所图书产品负责人吴鹏飞看来,风景有千般,人生有万种,皆由地理造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因为路上有无边的风景。风景会治愈人心,风景会放大心胸,风景会催人奋进。一个热爱风景的人,一定是一个热爱生命的人。
星球研究所为重庆人量身打造的《什么是重庆》,从山、水、人、城四个篇章,解读了重庆火爆人间经久不衰的原因,成为外地人打开重庆的一把“钥匙”。
从地理的角度看,重庆从雄峙的群山中突围,在激荡的江河里脱险,在崎岖的岭谷间筑城,在喧嚣的街市里沸腾。而在我的眼中,往前一步是都市,退后一步是田园,出则鲜衣怒马,入则人间烟火——是为重庆。
阅读,既是看世界,也是观内心。
余世存的《时间之书》,将传统经典、天文地理、科技人文熔为一炉,融入每一个节气的解读,为听众展开中国文化广大而精微之处、纯朴而唯美之时,指引我们经春历夏,因时而动,顺势而为。
听他的分享,你能看到他广袤的阅读量,以及为了写书而下的苦功夫。那一刻,你会为自己的浮躁感到惭愧,知道唯有心怀理想、践行长期主义,才能防止陷入虚假的忙与无用的碌。
如何破解这一困境?余世存建议做日课,每天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经过日积月累,这些小目标就会变成生活的压舱石、人生的定海神针,让凌乱的生活重新有了意义。你的职责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你做三四月的事,到八九月自有答案。
在这方面,我是有同感的。曾经长达10年,我坚持“每日五公里,每天一千字”,文明思想,野蛮身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找到了简单而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让自己受益无穷。
三千年江州城,八百年重庆府。烟火里藏着坚韧与热忱,江峡间养着忠勇与热血,而阅读正像长江和嘉陵江的汇碧,浸润着这座城的街巷和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