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碚,与阅读、与诗歌、与文学有关的活动很多。诗歌创作和诗歌阅读、分享、研讨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精神基因和文化名片。
北碚具有深厚的诗歌文化积淀,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陈子昂、李商隐都为北碚写下了诗篇,据说《夜雨寄北》就写于古称巴山的缙云山。现代以来,吴芳吉、郭沫若、于右任、老舍等都曾在北碚留下了诗篇。上世纪50年代之后,方敬、邹绛、梁上泉、杨山、万龙生等众多诗人都奉献了书写北碚的作品,尤其是傅天琳,成长于缙云山,她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是以缙云山为题材的,获得全国优秀诗歌(诗集)奖的《绿色的音符》、获得鲁迅文学奖的诗集《柠檬叶子》都扎根于这片土地。
北碚不只有一代一代诗人对诗歌创作的坚守,而且有一群长期坚持诗歌研究的学者。
吕进教授于1986年创建的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就是全国第一家专门研究新诗的实体学术机构,近40年来,出版了200多部学术著作,培养了超过700名博士、硕士,编辑出版多种学术期刊,举行了一系列国际性、全国性、地域性的诗歌研讨会、朗诵会,将北碚的诗意传播到世界上的很多地方。
诗意是可以传递和扩散的。经过长期积累,北碚人心目中拥有了一种天然的诗意。
在北碚,以诗歌为主要文体的采风活动、阅读活动、研讨活动此起彼伏,就像嘉陵江的水,一直没有断流过。
晓佳出版了诗集,大家就聚到一起,分享他的佳作,聆听他对诗歌创作的感受;程龙、月若初见出版诗集的消息发布之后,北碚作协的微信群沸腾了,在祝贺的同时,大家还七嘴八舌地讨论着如何分享这些作品。
北碚区文艺家活动中心、北碚区作家协会、北碚图书馆、西南大学图书馆、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中国新诗创研中心等读书活动组织者或者阅读基地,总是不时发布文学、诗歌的阅读分享消息。
这些活动不需要专门组织听众,自然会有不少市民参加。参加读书活动早已成为北碚人文化生活的一部分;诗歌的代际传递也已经成为一种日常。
北碚的诗歌活动从来不是封闭的,我在很多活动上见到了来自重庆区县的诗人和读者朋友,他们乘坐轨道交通,甚至自驾,奔波几十公里,专门赶到现场,和大家一起享受诗意之美。
有朋友告诉我,北碚的文学氛围、阅读氛围太好了,温馨、和谐,每次到北碚参加活动,都会有新的收获。
诗歌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为了创作出更多贴近当下的诗歌作品,北碚从2019年起举行缙云诗会,每年一届,邀请了吉狄马加、黄亚洲、叶延滨、傅天琳、李琦、郁葱、娜夜、梁平、李少君、龚学敏、李元胜、冉冉、峭岩、萨仁图娅等诗人来到北碚,体验这里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和当下发展,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
在偏岩古镇,很多墙壁上都摘抄了缙云诗会的作品,人们一边漫步古街,一边欣赏优美的诗句,为古镇增添了一份具有现代性的人文气息。
在2021年11月第三届缙云诗会期间,中国作协诗歌创委会命名北碚为“中国诗歌创研中心”,吉狄马加现场授牌。北碚不只是拿到这个牌子就完事,而是将北温泉公园内的兰草园改为中心的活动场所,对读者和游人免费开放。
在嘉陵江畔静静地翻阅几本诗集,可能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但对北碚人,却是随时发生着的事情。我们在那里举行过多次诗歌讲座、诗歌分享活动,为古老的北温泉增加了浓郁的诗意。
除了缙云诗会,北碚每年举行的大大小小的诗歌采风、交流活动难以统计,比如我们有玉兰诗会,有川渝诗人北碚行活动,有重庆诗人为主的各种采风交流活动,有时在山水之间,有时在城市街巷,有时在乡村田园,有时在菁菁校园……诗意和诗意的分享,已经渗透在北碚人生活的各个角落。
吕进先生说“行到北碚必有诗”,一点都不夸张。因为这里有诗的历史,有诗的创新,更有生长于烟火之间的诗歌阅读者、传播者,他们共同营造了这座城市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