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英雄的时代从历史中吸取智慧和力量关于《“隐形”的孩子》的三种“看”法《双城记》读后:致狄更斯先生的一封信
第008版:共赏百本好书
上一版   
见证英雄的时代
从历史中吸取智慧和力量
关于《“隐形”的孩子》的三种“看”法
《双城记》读后:致狄更斯先生的一封信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7 月 1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渝版书架

关于《“隐形”的孩子》的三种“看”法

杨华丽

  当大众仍更多注目于孤独症儿童的干预困境时,作家李燕燕敏锐地关注到第一批“星星的孩子”(以下简称“星孩”)已进入不惑之年的事实,在《当代》杂志2025年第2期推出《长大的他们》,追问大龄孤独症患者成年后都去哪儿了;当“PUA”“学术霸凌”等词汇的流行引发公众持续关注师生间的校园霸凌现象时,李燕燕愤怒于邯郸3名初中生残忍杀害同学的罪行,在《北京文学》2024年第9期发表《校园之殇》,直面未成年人的校园霸凌这个顽疾;当一般读者习惯于分别解读这两篇文章时,李燕燕洞见了二者幽微的联系,将其集结为这本新出版的《“隐形”的孩子》,使得一束强光突然照亮了社会刻意回避的两种“隐形人”的暗角,瞬间打通了二者之间的厚障壁。

  于是,大龄孤独症患者踉跄跋涉却长期“隐而不彰”的社会融合之路,与校园霸凌受害者被暴力碾碎却长期“视而不见”的人生碎片,同时呈现在读者眼前。这两类“隐形人”被时光折叠的共通命运,因被焊接在一起而呈现出空前惊人的叙事质感,散发出灼热的光芒,迫使读者再也不能闭上眼睛想象一切虚造的圆满。于是,我们需要“看见”,需要思考。

  我们需要“看见”,在社会忽视中成为时代毛细血管中栓塞点的校园霸凌施害者与受害者。

  《长大的他们》的观照对象是800万孤独的大龄“星孩”。小时候,他们的眼能看到世间万物却不愿与我们对视,他们的嘴能说出话语却很难和我们正常交流,他们的耳能听到世间万籁却时常对我们的言说充耳不闻。对于大龄“星孩”小静、小点、小城等而言,对于其家人尤其是父母而言,由于康复资源的断崖式下滑、社会的有限性接纳,长大了的“星孩”却极可能无法成家更无力赡养老人、抚育孩子,极可能无法立业以回应社会的期许。《校园之殇》观照的对象则是庞大的校园霸凌受害者中的未成年人群体。邯郸埋尸案中三个初中生用铁铲虐杀同学小光的血腥细节,广东阳春13岁少年小伟被殴打致脑死亡的医疗记录,小刚一次又一次偷偷摸摸爬上顶楼天台试图终结霸凌遭际的累累伤痕,无不让我们震惊、愤怒。无数少男少女的花样世界因霸凌而轰毁,而霸凌者们却往往因年龄而免于刑事责任,霸凌者甚至有意识地利用未成年人保护法而肆意作恶。

  我们可以通过《“隐形”的孩子》这张解构社会肌体的X光片,“看见”校园霸凌暴力生态链、大龄孤独症患者孤独生态链的内在结构,并且警惕自己是否无意间成了结构性共谋中的一环。

  显然,导致校园隐秘角落里发生霸凌悲剧的原因,除直接的施暴者之外,还有无数的纵容者。让孩子成为留守少年却痛失关爱的父母;放弃成绩欠佳者任由霸凌发生的教师及校领导;冷漠旁观的同学、朋友;未能根据现实情况及时调整法律法规的法律界人士;悄无声息地把暴力内容推送给青少年的无良平台……这些,都是压垮花季少年美好世界的一砖一瓦。导致大龄孤独症患者社会融合之路异常曲折的原因,包括教育、就业、生活等方方面面。在校园霸凌暴力生态链、大龄孤独症患者孤独生态链的内在结构中,我们是否曾无意识地参与其间?这是读者应该审视的问题。

  我们还需要“看见”的问题是,“我们是谁”与“我们该怎么对待他们”。

  诚然,我们在本质上拥有和大龄“星孩”相同的名字,但大龄“星孩”却不同于我们。正如《长大的他们》中让大龄“星孩”感到温暖的“一角咖啡”店名中的“一角”,来自美国谢尔·希尔弗斯坦的绘本《失落的一角》,绘本中那个努力突破重重险阻去寻找它缺失的一角的“圆”,可以指代大龄“星孩”、被区别出来的少数同学,同样也可以指代并非完人的你我。同理,大龄孤独症患者、校园霸凌受害者的际遇,不过是我们的镜像;我们对待他们的态度,也成为他人对待我们的镜鉴。因此,认识到每一颗星星都值得拥有自己的轨道,就是在尊重我们自身;敬畏生命的多样性,接纳差异而不是施舍,包容异常而不是排斥,体悟守望相助过程中的一切美好,就是我们被这个世界温柔相待的前提。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