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英雄的时代从历史中吸取智慧和力量关于《“隐形”的孩子》的三种“看”法《双城记》读后:致狄更斯先生的一封信
第008版:共赏百本好书
上一版   
见证英雄的时代
从历史中吸取智慧和力量
关于《“隐形”的孩子》的三种“看”法
《双城记》读后:致狄更斯先生的一封信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7 月 1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百本好书送你读

从历史中吸取智慧和力量
——写在《中共中央南方局与伟大的抗日战争》出版之际
唐春林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历史硝烟虽已远去,但民族记忆永不褪色。本期读书版特别推荐两部聚焦抗战史实的力作:《中共中央南方局与伟大的抗日战争》和《华北:1937—1945八路军抗日根据地见闻录》,让我们在书香中缅怀英烈,汲取奋进新时代的力量。

  ——编者

  88年前的7月7日,卢沟桥上的枪声,吹响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冲锋号。在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纪念日,捧读刚出版的《中共中央南方局与伟大的抗日战争》一书,回想起半年来的编撰和出版过程,颇为感慨。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过去、现在和未来是相通的。贯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纽带就是历史。以史可鉴今,鉴往能知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每逢重要时间节点,引导人们关注历史上相对应的重大事件,以了解过去,镜鉴现在,启迪未来,这正是党史部门的基本职责。今年初,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在策划实施相关研究项目时,与重庆新华出版集团谋划的重点出版项目选题方向不谋而合:为纪念抗战胜利这一重大历史大事件,重庆党史和出版界应该有所作为,拿出有影响力的作品,以告慰革命先辈,致敬重庆这座英雄的城市。项目方向确定以后,面对浩如烟海的党史资料宝库,该从何处破题呢?经过多次讨论,大家决定从中共中央南方局的历史研究入手,站在今天的时代高度,通过系统梳理并深入研究南方局的历史,带领读者穿越80年的时光,重回那段烽火岁月,重温革命先辈的壮烈事迹,从历史中吸取智慧和力量。

  重庆是一块英雄的土地,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88年前,全民族抗战爆发后,随着南京失守、武汉沦陷,国民党统治区的中心向西部转移,重庆成为战时首都。根据抗战相持阶段到来后的形势,为了推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我们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工作,1939年1月16日,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正式成立。由于国民党不允许中共组织在其统治区公开活动,因而南方局的机构处于秘密状态,依托在位于化龙桥红岩嘴13号(今渝中区化龙桥红岩村13号)的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内,南方局在重庆城内还有一处机关,就是设在曾家岩50号的“周公馆”。红岩嘴13号、曾家岩50号与《新华日报》总馆所在的化龙桥虎头岩一起,并称“红色三岩”。

  南方局从1939年1月正式成立到1946年5月迁往南京并改称南京局,在重庆战斗了近8年时间。在重庆战斗期间,南方局在十分险恶的政治环境下,同反动势力展开了坚决斗争,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所建立的光辉业绩、积累的丰富经验、培育的红岩精神,留下了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丰富的历史资料。

  数代党史工作者几十年的辛勤耕耘和丰厚积淀,为我们今天深入研究南方局的历史,打造更多具有重庆辨识度、全国影响力的党史研究标志性成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南方局的史料浩如烟海,选题方向确定后,该从何处入手呢?编写组决定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中找方向、找方法。

  通过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抗战历史和南方局历史的重要论述,编写组确定了书稿的编撰思路:回顾南方局的历史,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中国共产党捍卫民族独立最坚定、维护民族利益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最勇敢,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指引了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始终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坚定不移推动全民族抗战;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无愧于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砥柱中流看红岩。南方局与伟大的抗日战争,正是中国共产党作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的生动写照。编撰思路明晰后,在长期研究南方局历史的资深专家带领下,编写组分工协作,攻坚克难,从收集资料到编写提纲,从综述写作到文献选编,经过近3个月的奋战,形成了近100万字的初稿。在初稿的基础上,编写组经过多次讨论,反复修改,数易其稿,形成了60多万字的征求意见稿。经过征求各方面专家的意见,编写组最后确定的书稿为50多万字,分为上、下两卷。

  重回烽火岁月,致敬英雄城市。《中共中央南方局与伟大的抗日战争》分为总论和分论两个部分,配以人物照片、题词题诗、电文影印件等图片。总论以5万余字的篇幅,从10个方面深入论述了中共中央南方局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分论共7个部分,每个部分由导论、历史文献和口述回忆文章组成。编撰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守正创新,坚守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虽然依据的主要是历史文献和口述回忆,但编写组站在新的时代高度,以今天的视角回顾80年前的烽火岁月,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对每一篇文献、每一处史实,乃至每一个人名、地名、数字以及标点符号,都反复求证、仔细核实,力求不出差错、不留遗憾。终于,那一份份文件、一封封电报、一件件手稿、一篇篇口述、一张张图片,抖落了历史的风尘,穿越时光的隧道,向我们重现时代的风云,还原历史的细节,讲述先辈的故事,揭示历史的启迪。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