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全国模范教师杨洋带领学生开展车内声源识别试验 |
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恪守“工成于思,业精于勤”校训,践行弘扬教育家精神,系统实施分类培育“双师锻造”、机制创新“赋能驱动”等“四大工程”,坚持标准领航、分类施策、平台聚力,匠心打造名师引领、启智润心、德技并修的高水平“双师”团队。
匠心与师道共舞,成果斐然绽华章:学校培育出全国技术能手1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全国最美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等国家级荣誉教师40余人次。拥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多个国家级团队……这支“上得了讲堂,下得了厂房”的队伍,以勤学笃行之功、言为士则之范,胸怀职教报国之志,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深耕教学
技艺精湛夯实育人根基
在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大学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一支技艺精湛、育人有方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以匠心诠释职教使命,用行动点亮学子未来。
“上讲台就要有精气神!”这是设计学院老师张帆的执教信条。即使带病授课,他依然坚持示范教学数小时。学生们记得他手把手调整握笔姿势的体温,更记得他获评“教书育人楷模”时的感言:“教育是点燃火种,而非填满容器。”
从校级教改项目起步,到建成国家级精品课、出版数字教材,他十几年躬耕不辍。面对理工科学生手绘基础薄弱的痛点,张帆创新“动态拆解法”,录制200余个动图动画,将抽象透视拆解为可视步骤,其国家级精品课《工业设计手绘表达》惠及全国137校超2万学子。创新“真题实赛”教学模式,近十年带领学生斩获国家级奖项11项。
这份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正是教育家精神时代内涵的生动体现。车辆工程学院老师王亮亮,则将其转化为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
十余载扎根一线,学生们感念的不仅是他在讲台上的神采奕奕,更是他言传身教中传递的做人做事之道。讲授课程20余门、超4000学时的厚重积累,是他倾心育人的最好注脚。他不断探索工学结合新路径,课程获评重庆市精品在线课,课堂教学更是在市级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中折桂。主编(参编)10余本教材,主持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子项目2项,参与省部级及以上项目10余项,无不夯实着学生专业成长的基石。
而在经济与管理学院,李畅老师展现出拥抱变革的锐气。她勇于打破传统桎梏,构建项目式课程体系,让学生通过“做中学”锤炼真本领;创新“三元四维”课程评价体系,实现精准育人。面对数字化浪潮,她主动以AI赋能教学场景,营造数智教学新场景。她主持市级项目3项,参与市级项目10余项;出版教材4本,发表核心论文3篇;获重庆市教学成果二等奖;指导学生斩获国家技能大赛二等奖……累累硕果映照着她作为育人先锋的担当。
思政育人,润物无声。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周利华,是一位深耕三十余载的“燃灯者”。她以“六要”标准严于律己,恪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信条。在思政课教学中,巧妙运用学习通平台精心安排课前任务,以鲜活的红色故事和案例将理论讲深讲透;她的启发式设问和鼓励研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思辨热情。她带领团队打造的“中国共产党简史”校级精品在线课,两年间惠及19校2万余名学子,在《思想教育研究》等期刊发表的20余篇论文,默默传递着思想的力量。
这些闪耀的教学之光,其背后是学校精心构筑的成长生态。学校铺设了教师发展的全周期路径,创新构建“四元八维”动态评价机制,通过名师引领、团队协作、互助交流,持续涵养着高水平结构化教师团队的源头活水,为更多教学名师的涌现厚植坚实根基。
研以促教
科研沃土收获育人硕果
入选重庆市巴渝学者计划青年学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重要科研项目,累计科研经费超50万元,累计发表SCI论文十余篇,获得发明专利2项……这是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黄阳丰硕的学术收获。
怀揣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他专注于前寒武纪地质学研究,主要探索地球早期演化过程中的关键科学问题,特别是聚焦太古宙豆荚状铬铁矿研究。面对样品稀缺、分析如大海捞针的挑战,他创新性地运用先进的聚焦离子束-透射电镜技术,从矿物学角度成功地证明了25亿年前就存在板块俯冲运动。这项研究不仅填补了早期地球动力学演化的理论空白,更为现代矿产资源勘探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走下讲台,他化身“地球故事大王”来到青少年身边。《神奇的恐龙》《认识地震》……十余场科普讲座,千余名小听众,在他生动有趣的故事中,地质学的种子悄然播撒。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始终坚持开展“真研究”、掌握“真方法”,给予教师鼓励引导、平台赋能。正是在这样的土壤上,不仅催生了像黄阳这样的科研尖兵,也孕育了通识教育学院教师齐安瑾这样的美育耕耘者。
齐安瑾,这位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学者型教师,十余年来坚持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挖掘中华传统美学这座富矿。
她不仅是理论的研究者,更是美育的实干家。她紧跟学校步伐落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筹建通识教育学院美育教研室,参编新形态教材《新时代大学美育》,建设全校公共基础必修课《大学美育》,与渝北区民俗博物馆携手搭建校级美育实践基地,组织学生赴罗中立美术馆参观,助力学校美育与社会美育的高度融合。
深厚的积淀与丰富的实践,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她参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现代新儒家生活美学思想的体系建构研究》,完成散文集《现代艺术里的美好生活》。撰写的案例《美丽重工 美育人生:打造职业院校终身美育新高地》获得重庆市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美育创新优秀案例评选综合类三等奖,探索以美育带动终身教育的可能性及社会意义。
目前,教师们在学校的支持下,取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库、首届教材奖、教师能力大赛等标志性成果40多项。
双向奔赴
“双职双挂”激活发展动能
在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一场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的深刻“双向奔赴”正蓬勃展开。学校创新推行“双职双挂”机制,旨在让教师深入企业真刀真枪锤炼专业本领,引企业专家扎根校园传递真实产业智慧,共同追求启智润心、育才报国的崇高使命。
教师化身“攻关先锋”,将论文写在生产线上。
机械工程学院教师蒋勇,将讲台延伸到了半导体企业的生产车间。他敏锐捕捉到高精度晶圆倒角机技术的痛点,带领团队一头扎进技术难题。他们优化主轴转速算法,使关键部件成本直降30%,成果亮相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获得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目前,该技术已申请发明专利3项,填补了我国在半导体高精度装备领域的技术空白,同时承担2025年重庆市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重大专项《晶圆倒角机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他积极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与奥松半导体等企业深度捆绑,近三年团队横向科研到账经费超900万元,让技术真正服务于生产线。
电子与物联网工程学院老师张波则带着“教学如何更贴近企业”的思考走进企业。他精准提炼企业技术需求清单,联合企业成功申报多项重庆市科研项目,将风电安全监测技术推向了智能化新高度。
企业专家变身“教改推手”,将丰富经验融入育人中。
来自企业的古真杰,带着丰富的实践经验走进了校园:主导建设紧贴行业需求的“微专业”;为学校申报工程研究中心提供核心实战案例;将企业严苛的考核模式创新引入教学管理,构建起一套全新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确保培养的人才一出校门就能无缝对接岗位要求。
淬炼于行,成长于实,一系列实践赋能教师飞跃。
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孙惠娟曾先后主持参与国家级项目、发表论文20余篇、多项专利。通过“双职双挂”深入企业一线,她不仅洞悉了产业技术落地的关键环节,更强化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凭借精湛表现成功摘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教师刘娜在科技企业挂职半年后,感触尤为深刻:“工程师的身份,是在解决一个个真实的复杂工程问题中‘炼’出来的。”直面产业前沿的挑战,让她对技术迭代和人才需求有了深刻认知,这份宝贵的经验成为她改革课程、精准导航科研的“指南针”。
把教室搬进车间,把产线引入课堂——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以“双职双挂”的创新实践,在人才共育、技术共研的道路上行稳致远,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的职教动能。
谭茭 胡忠英 姚琴 图片由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