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瑞昌市第一中学某教师因三名学生未填报清华北大志愿,在微信群中发表“教育失败”“以自我为中心”等激烈言论,引发社会热议。据报道,该教师不仅指责学生“完全以一己之心填报热门专业”,更宣布将解散清北备考群。随后,瑞昌一中发布《情况说明》,涉事教师作检讨,向学生及家长道歉。
“拒报清北即失败”,未免太狭隘。涉事教师情绪化操作的背后,是部分教育者根深蒂固的“清北情结”。当高分考生放弃“清北”,教师反应如此激烈,隐约可见学校对“清北录取人数”这一指标的执念。这种执念早已不是单纯的教育情怀,而演化为衡量办学成绩的硬性指标,甚至与学校声誉、资源分配、教师评价深度捆绑。在如此体系下,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选择权,往往被冰冷的统计数据所遮蔽。
更深层的问题,是教育者角色的“越位”。校方在后续通报中称,该老师曾根据3名学生的高考成绩与家长沟通,建议填报“清北”相关专业志愿。建议本无过,但当建议异化为强势干预,便走向了教育的反面。教师将学生未采纳建议视为对“学校、老师、家长”的多重背叛,更以“阅历”之名实施道德绑架,暴露了部分教育者对自身定位的认知偏差。
2022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考志愿填报咨询服务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高中阶段学校、教师不得代替考生填报志愿、指定志愿学校,不得收取考生家长或招生高校的任何费用。在瑞昌的这一事件中,教师虽未直接窜改志愿,但通过情绪施压形成干预,本质上仍是对学生选择权的漠视。
高考志愿填报是人生大事。当一名高中毕业生手握考分,面对未来道路的选择,其考量维度本就多元复杂:有人重学校声誉,有人重专业前景,有人重城市环境,有人重兴趣匹配。三名学生放弃顶尖学府的光环而选择心仪专业,恰恰体现了对自身发展路径的清醒认知。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能为自己人生负责的独立个体,在分数与未来之间,学生才是最终的决策主体与责任承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