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觉得开车是谋生,现在我也能代表巫山形象,乘客一句‘师傅讲得真好’,比多接单还开心。”网约车司机陈继英将3名外地游客送到酒店后,趁着等单间隙,又掏出纸巾认真擦拭了一遍车身上张贴的“巫山文旅推荐官”标识。像陈继英这样的网约车、出租车司机,在重庆巫山有600人——今年,他们获聘“巫山文旅推荐官”,成为了“行走的”城市代言人。
一般而言,城市代言人多为明星或公众人物。而网约车、出租车司机穿梭于城市的大街小巷,与“代言人”似乎相距甚远。巫山县请他们做“行走的”城市代言人,让他们成为地方文化的传播者,不能不说是一种思路创新。
“行走的”城市代言人,凸显了“劳动者价值重塑”这一社会效应。当司机们自觉认真擦拭“文旅推荐官”标识时,这体现出的,是一种强烈的角色认同。司机师傅们从运输服务者,升级为城市文化传播者,除了能多一些收入,更多出一份职业认同感。“经济激励+精神激励”的双重机制,也给城市的毛细血管注入了新活力,为城市治理注入了新思路,让普通劳动者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成为城市精神的践行者和共建者。
从城市形象传播的维度观察,“行走的”城市代言人也为地方文旅发展注入了活力。据统计,司机们自发拍摄的200余条短视频突破12万次播放,有关“巫山文旅推荐官”的曝光量达1100万人次。这些来自“路上”的风景贵在真实、美在质朴,在日常生活中呈现城市风貌。全国网友跟着司机师傅“云”旅行,别致的视角也能加深网友对城市的印象,其引流效应不可小觑,既提升了城市形象,又孕育了旅游经济增量。
聘请“行走的”城市代言人这一做法,具有普适的推广价值。可以想象:在北京,出租车司机在讲述中轴线申遗的故事;在杭州,网约车司机和乘客分享西湖诗词的韵味;在西安,每辆车都成为了移动的“历史文化课堂”。倘若每个城市都能激活这种“流动代言人”的潜能,城市名片的影响力将大大增强,城市形象的传播将更立体、更活跃,进而实现从“官方叙事”到“民间叙事”的模式转变。
城市推介,需要更多“行走的”代言人。他们用乡音讲述城市故事,用车轮丈量文化脉络,用服务传递城市温度,演绎出一道迷人的文化风景线。这种“车轮上”的形象传播,或许比任何宏大的宣传口号都更具穿透力。当无数个“陈继英”带着自豪感推介自己的城市时,这座城市便真正拥有了难以抵挡、直达心底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