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都市,有一种从容和确定,叫作“15分钟生活圈”。一个健康成年人行走15分钟,大约可走1000米,沿途将经过菜市场、学校、理发店等场所。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几乎足不出“圈”,就能够得到满足。
“每个15分钟生活圈都是一个小微城市。”前不久,重庆召开打造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新闻发布会,一位发言人这样介绍,“千百个小微城市,共同组成重庆这个超大城市”。
“千百个”,绝非虚言。目前,根据慢行可达范围,结合社区管理边界,重庆中心城区全域已划分成915个15分钟生活圈。这915个“圈”不是千篇一律的重复,而是结合实际“一圈一策”来规划,分为居住型、产业型、商服型、其他型及乡村生活圈。其间,居民将深度参与建设全过程,“简单来说就是先划圈,再按需补缺,全程听大家的”。
科学规划、民主决策,这个“圈”被定义为小微城市是合宜的。城市之所以有别于社区,就在于其突破了行政区划下服务供给的单一维度,成了一个集成居住、经济、文化的有机生命体。在推进15分钟生活圈建设的过程中,重庆还将同步打造15分钟商业服务圈、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高品质商业与文化供给。
从单纯的空间范畴,到复合的功能载体,15分钟生活圈的质变折射出理念的又一次升级。它昭示着城市发展,正在从满足生存需求迈向创造生活意义的新阶段。
试想,你结束了一天工作,可能已没有多余的力气。为你提供一种就近满足生活所需的便捷,正是建设15分钟生活圈的初衷。未来,在15分钟的行走中,你甚至可能会偶遇一场艺术活动。这种变化,不仅是城市功能的叠加,更是对生活方式的一次重新校准——在快节奏、标准化的现代都市里,日子可以过得慢一点、小而美一点。
有时,“慢”是一种必要的状态。存在主义哲学家梅洛·庞蒂认为,我们通过身体来感受世界,身体是人在世界中的锚点。在15分钟生活圈里,人用自己的脚步与双眼丈量周遭,观察自身所处的环境,了解一个真实的家园。有了这些具体的互动,才能让人切实感受到自己是城市生活的参与者、创造者,而非旁观者,进而加深与城市的情感链接。
重庆,常住人口超3000万。城市越大,人越容易感到渺小。把超大城市拆解成千百个小微城市来建设,既是在倒逼915个小微城市提升运转效能,也是以它们为桥梁,拉近人与超大城市的距离,用归属感驱散孤独感,用存在感替代疏离感。越来越多人与城市的关系从“寄居”转变为“共生”,城市就会因为人的参与而更有生命力。
如此“化整为零”,本质上还是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创新实践。面对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就是要用“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精准治理来破题。当每一个15分钟生活圈都“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当每一个重庆人都能在15分钟的行走里感到满足,令人欣慰的就不仅是城市治理的迭代,更是“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的生动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