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抓实政治监督护航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着力提升巴蜀文化国际传播效能弘扬重庆城市精神助力城市人文品质全面提升不断推进红色场馆与高职院校思政协同育人
第011版:思想周刊·知行
上一版 下一版 
以抓实政治监督护航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着力提升巴蜀文化国际传播效能
弘扬重庆城市精神助力城市人文品质全面提升
不断推进红色场馆与高职院校思政协同育人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7 月 07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知行笔谈

不断推进红色场馆与高职院校思政协同育人

雷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加强文化建设,坚持不懈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红色文化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承载着党的光辉历史,是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高职院校要利用好红色场馆的优质资源,注重将红色场馆与高校思政优质资源整合利用,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推进红色场馆和高职院校思政协同育人。

  整合利用多方优质资源,搭建协同育人大平台。构建协同育人格局,需要政府部门、场馆机构、高职院校等共同发力、协调资源、共享信息,建设育人平台,提升育人实效。一是政府相关部门要强化顶层设计和高位协调,建立专门的工作组织机构,统筹协调馆校之间关于教育教学的工作事宜;要投入资金加强地方场馆的建设与维护,建立评价激励机制,激发红色场馆参与高职院校思政工作的热情;要牵头强化多方沟通,建立联动机制,推动红色场馆育人模式更加专门化、制度化、长效化。二是红色场馆要对标主管部门政策要求,建好“社会大课堂”,拓宽思政课实践教学场域;与高职院校常态化开展交流合作,通过互派人员交流学习等形式,拓展协同育人的广度和深度。三是高职院校要积极推动区域内、跨区域场馆合作,充分利用校本红色资源和丰富的师资力量,与红色场馆建立深层次、全方位的业务合作。同时,要加快制定协同育人的领导制度、运行管理制度、队伍建设制度、考核评价制度等,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落实引进来走出去举措,构建协同育人大课堂。思政课是红色教育的主阵地,红色场馆是开展思政育人的“第二课堂”,两者在育人功能上具有一致性、内容上具有互补性。一是加强与高职院校的交流合作,积极推动“红色场馆进校园”。共同策划举办走进高校、贴近师生的红色文物主题巡展、红色文化主题讲座和学术交流等活动,积极服务高职院校思政工作。二是积极引导师生入馆,打造好“行走的思政课”。红色场馆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高职院校要组织学生走进红色场馆,开展思政研学活动,在深度互动、合作探究、沉浸体验中,以问题导向促进学生深度思考,以任务驱动学生素质养成,以情景建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红色文化。三是强化数字赋能,设计互动式育人活动。高职院校要立足新时代新环境新技术的“变”与红色文化资源育人价值的“不变”,利用新媒体手段,借助VR/AR、人工智能等技术,与场馆单位开展数字化教学合作,探究革命旧址、旧居等不可移动红色资源与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连接点和契合点,共同做好场馆思政资源的数字化开发、理论资源数据库建设,发挥场馆“专题式”“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的育人作用。

  畅通互聘互兼队伍渠道,打造协同育人大师资。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红色场馆育人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同样也离不开师资队伍的建设。高职院校要巧用专兼职两种师资资源,采取“双师制”授课方式,建设“大师资”体系。一方面,邀请纪念馆、博物馆专家及讲解员进校参与思政课教学活动,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邀请道德模范、行业标兵等站上思政课讲台,用心用情讲述亲身经历的鲜活感人事迹,为育人资源的深度协同提供丰富素材和载体支撑。另一方面,畅通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学工队伍到纪念馆、博物馆交流培训渠道,支持与红色场馆工作者共同开展科学研究,加强对本地红色文化资源的研究阐释和数字化利用;联合组织教师参与场馆主题展览和宣教活动,常态化在场馆内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推动思政课专兼职教师学习红色资源承载的历史文化知识,挖掘其蕴含的思政育人价值,并巧妙地融入课程教学中,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

  (作者单位: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本文为重庆市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Z233264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