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抓实政治监督护航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着力提升巴蜀文化国际传播效能弘扬重庆城市精神助力城市人文品质全面提升不断推进红色场馆与高职院校思政协同育人
第011版:思想周刊·知行
上一版 下一版 
以抓实政治监督护航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着力提升巴蜀文化国际传播效能
弘扬重庆城市精神助力城市人文品质全面提升
不断推进红色场馆与高职院校思政协同育人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7 月 07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思践悟

着力提升巴蜀文化国际传播效能

蒋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创新开展网络外宣,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这为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工作方法。巴蜀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最有影响力的区域文化形态之一。着力提升巴蜀文化的国际传播效能,既是文化传承的要求,也是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需要。

  发挥文化的独特性,塑造传播品牌。文化品牌作为国家文化的外在呈现,能够更直观、更生动地向世界展示文化魅力、创新活力与精神风貌,从而提升国家形象。要着力塑造全球文化品牌。充分运用特有的全球性文化符号打造品牌IP是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有效途径。大熊猫作为中国独有的文化表征物之一,为展示国家形象、传播中华文化提供了多元路径。金熊猫奖正是以影视为载体、以大熊猫为文化符号,面向全球征集评选优秀影视作品,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级国际传播最高奖。这一品牌充分展示了巴蜀独有的文化特色、生态特色,有利于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增强文化自信,推动巴蜀文化国际传播扬帆远航。要全力塑造城市形象品牌。展示巴蜀文化的独特性要具体化落地到城市。挖掘和培塑城市形象国际传播品牌,与城市更新发展同频共振,促进文化艺术创作与现代技术有机融合,做优城市形象国际传播。2025年重庆迭代升级西部国际传播中心,实施重庆城市形象对外推广计划,做优“机遇中国·品牌重庆”等国际传播品牌项目,就是极具战略眼光务实创新的重大举措。要重视川渝两地文化基因与创新表达的碰撞,推动巴蜀文化符号以“C位”实现品牌“破圈”。要继续做响川渝两地推出的“宽洪大量”(宽窄巷子+洪崖洞)“资足常乐”(资阳+大足)等跨区域文旅品牌,以趣味化表达串联双城地标,使其在社交平台引发的“双城打卡”热潮持续不断,为川渝两地城市国际形象传播提供有力支撑。要大力塑造文化活动品牌。文化活动的创新策划和持续开展是品牌“破圈”的关键,要立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部署,一体打造文化活动品牌,合力开展国际传播。要不断推出世界遗产主题线路,协同打造巴蜀文旅品牌形象。要加强以“安逸四川 巴适重庆”为核心的国际旅游品牌体系建设,共推长江三峡、大足石刻、三星堆等巴蜀旅游精品。要建立巴蜀文旅品牌国际联合推广机制,协同构筑国际传播高地,继续做好川渝两地共同打造的“巴蜀非遗品牌大会”“成渝国际戏剧双城记”等文化活动交流平台,让巴蜀文化以更具“国际范儿”的姿态走向世界。

  强化产品的创新性,拓宽传播渠道。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传播生态的颠覆重塑,为国际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巴蜀文化传播,必须适应新的传播规律,树立产品思维,以“移动化、视频化、社交化”为主攻方向,强化创新性,整合媒体资源,拓宽传播渠道,打造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要创新产品内容。好内容是提升传播效果的根基,要坚持创新产品内容,不断推出正能量、大流量精品。如重庆国际传播中心以桥隧和轨道作为重庆城市的新符号,用“三外”法则创新表达,制作推出《百年巨变|山水重庆 中国桥都》和《百年巨变|山水重庆 轨道都市》两部英文微纪录片,海外传播量累计超过10亿次。要拓展传播渠道。加快推动从传统媒介平台扩展到全媒体领域,利用新兴传播渠道,结合图文、视频、直播等多种形式,生动展现巴蜀文化的独特魅力。如“李子柒”就是通过微视频反映巴蜀美食文化、生活环境、人文风貌,在海外社交平台引起了广泛关注。三是创新技术方式。坚持数字赋能,运用好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新技术内容产品,让丰富多彩、生动立体的巴蜀文化更好跨越山海、走向世界。通过使用超高清直播、VR体验、AI机器人等前沿技术打破时空界限,围绕巴蜀文化中的经典故事、传说、人物等,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IP,开发动漫、影视、游戏等多种形式的文化产品,提供充满巴蜀韵味和无限活力的文旅盛宴。通过建设数字博物馆,将线下的文物资源转移到线上,让游客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巴蜀文化的魅力。

  突出表达的故事性,着力提升传播效能。推进巴蜀文化的国际传播,要遵循国际传播规律,构建鲜活生动、紧贴受众、融通中外的话语表达体系,突出故事化表达,向世界全方位讲好中国故事、巴蜀故事,让更多国外受众听得懂、听得进,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要深入讲好地域故事。在国际传播中,既要树立全球意识,又要立足地域历史底蕴,从更广阔的视野重新挖掘题材价值,从丰富的巴蜀文化中提炼出具有代表性和辨识度的文化符号,并将其广泛应用于文化产品、旅游宣传、城市形象设计等方面,形成具有巴蜀特色的文化标识系统。要善于用国际社会能理解的话语,宣传巴蜀文化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如综艺节目《乡滋又相识》,以“讲好巴渝故事,推荐重庆好物”为主题,创新“直播综艺+公益助农+溯源食材”节目形式,实现“直播综艺IP强属性+明星嘉宾IP号召力”,挖掘更多重庆优质好物背后的文化和故事。要全面讲好发展故事。川渝两地在全国发展版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贡献突出,其发展成就为巴蜀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了有力支撑。提高巴蜀文化的国际传播效能必须讲好川渝发展故事。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多渠道生动地讲述其战略协作、政策协同、平台对接、利益共享等典型故事,使传播内容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要优化川渝发展国际传播的叙事表达,全面聚焦文旅、财经、时政等海外关注领域,形成富有巴蜀味的表述方式、表达风格,打造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川渝发展叙事作品,谱写更多巴蜀与世界各地合作共赢的故事,不断丰富巴蜀文化的内涵,努力提升巴蜀文化国际传播效能。

  (作者系中共四川省委省直机关党校教授)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