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围绕党和国家中心任务,持续强化政治监督,深入推进正风肃纪反腐”。把成渝地区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党中央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政治监督是把成渝地区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压舱石”与“推进器”。唯有不断健全监督机制,才能将监督效能转化为强大的科技治理效能,有效破除科技创新道路上的体制机制障碍与不正之风,充分激发创新主体的活力潜能,为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实政治保障,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澎湃的科技动能。
深刻理解政治监督对保障科技领域重大任务的重要意义
政治监督在科技创新工作中的根本价值,在于其为党中央关于科技创新重大决策部署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首先,确保科技创新工作始终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科技创新工作千头万绪,政治监督如同定盘星,首要任务是确保各级科技管理部门、科研机构和创新主体的工作思路、发展规划、资源配置、科技研发等核心环节,不折不扣地体现党中央关于坚持“四个面向”、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等重大战略要求。通过监督传导压力,确保科技创新资源真正投向国家急需、战略必争的关键领域,防止方向跑偏、资源错配。其次,驱动科技领域干部担当作为。建设科技创新中心任务艰巨繁重,迫切需要科技领域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迎难而上、奋发有为。政治监督聚焦“关键少数”,紧盯党员干部在重大科技攻关、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生态营造等领域的履职尽责情况,既是防止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紧箍咒”,更是激励干部勇于担当、敢于碰硬、善于创新的“推进器”,为科技创新注入强劲动能。最后,夯实科技领域党建根基。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是建设科技强国的根本保证。政治监督是科技系统加强党的建设、提升政治能力的重要抓手。通过监督推动科技领域各级党组织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科技战线落地生根,将党的领导贯穿于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全过程、各方面,为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引领和组织保障。
以“四个紧盯”推进科技领域政治监督走深走实
政治监督不能泛化,成渝地区科技领域要精准聚焦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个战略任务,以监督实效护航创新发展。一是紧盯科技领域“国之大者”,推动重大决策部署落实。聚焦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构建“416”科技创新布局、高企科企“双倍增”行动计划等核心任务,重点监督是否存在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缺乏实际行动和具体措施,或搞口号式、表态式、包装式落实等问题,确保党中央擘画的科技创新蓝图转化为扎实行动和丰硕成果。二是紧盯“关键少数”,压实主体责任。重点是领导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班子成员和处级领导干部。他们在单位或部门中处于关键位置,掌握重要权力,其行为和决策对科技创新工作全局有着重大影响。重点监督“一把手”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分管领导“一岗双责”、中层干部履职用权、担当作为、廉洁自律等情况,督促其发挥“头雁效应”,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三是紧盯“科技改革”,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科技创新涉及大量资金投入、资源配置和成果转化,容易滋生权力寻租等腐败问题。重点围绕重大项目组织管理、科技评审、成果转化“以权代股”、科技金融“全生命周期”支持、顶尖科技人才“引育留用”等改革难点痛点,抓住定政策、作决策、审批监管等关键权力,着力监督发现并推动解决政策执行“中梗阻”、改革措施“空转”、利益藩篱固化等问题,以监督促改革,释放创新活力。四是紧盯“科研绩效”,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加强对重大专项、国家科研平台、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技术预见与制度创新等重点领域科技项目实施情况的绩效评价。严肃查处重复申报、违规转包分包科研任务、挪用套取财政科研资金等违规违纪行为,严查抄袭剽窃、伪造篡改、提供虚假材料等科研不端行为,加大惩处力度,让学术造假者名利双输、科研失信者处处受限,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
以“三个机制”持续提升科技领域政治监督效能
提升政治监督的精准性和有效性,需要构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监督机制。一是建立“任务清单”机制。围绕“四个紧盯”,研究制定政治监督任务清单,明确监督内容、监督对象、监督方式,定期动态更新,校准监督靶向,做到有的放矢。优化监督方式,既要充分运用参加会议、谈心谈话、查阅资料等传统方式开展监督,又要区分不同业务特点积极探索大数据、嵌入式等更有穿透力的监督方法。推动将“两个维护”体现在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行动上,体现在履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的实效上。二是建立“赛马比拼”机制。台账式推进,督促监督对象将任务进行分解,制定全年、季度、月度工作计划,拟定任务目标。赛马式考评,每季度对任务进展情况进行考核评价、晾晒比拼,形成“部署—监督—反馈—评估”的完整闭环,让监督目标可视、过程可控、结果可考。强化结果运用,将评价结果与干部考核、评优评先紧密挂钩,营造比学赶超、争创一流的浓厚氛围。三是建立“协同联动”机制。加强与干部人事、财务审计、绩效评价等处室机构的日常沟通协作,通过信息共享、协作配合、线索移交、数据比对等方式,变“单打独斗”为“联合作战”,形成监督合力。构建信息互通、力量联动、成果共享的“大监督”格局,织密监督网络,提升监督整体效能。
(作者系重庆市科技局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机关纪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