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需要有民族精神,一个城市同样需要有城市精神。”这为我们培育城市精神、塑造城市品格提供了根本遵循。城市精神是城市发展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是城市文明素养和道德理想的综合反映,是市民认同的精神价值与共同追求。从红岩精神的忠勇底色到三峡移民的坚韧品格,从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的开放胸怀到“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打造的争先追求,重庆城市精神始终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唯有持之以恒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让“坚韧、忠勇、开放、争先”的重庆城市精神融入城市血脉、化为市民自觉,方能全面提升城市人文品质,培育崇德向善、活力充盈、独具巴渝气质的人文风貌,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注入强大动力。
深植精神根基,筑牢思想基础。城市精神的生命力始于认同,唯有让重庆城市精神扎根市民心中,方能为全面提升城市人文品质奠定思想根基。要以教育浸润、社区滋养、家庭传承为抓手,让“坚韧、忠勇、开放、争先”的重庆城市精神在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中深植于每一个人的心灵。一是在教育教学中赓续精神根脉。将重庆城市精神有机融入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依据学段特点开发地方课程与校本资源。如用钓鱼城保卫战、红岩英烈事迹等历史素材阐释“忠勇”基因,以三峡移民精神、脱贫攻坚实践解读“坚韧”内涵,借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典型案例诠释“开放”品格,用智能产业创新突破故事彰显“争先”追求。依托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等实践基地,开展“行走的思政课”,让青少年在触摸历史中感悟精神伟力,将价值认同转化为行动自觉。二是在社区网格中厚植精神滋养。发挥社区贴近群众的优势,策划“城市精神大家谈”“楼栋榜样分享会”等活动,邀请道德模范和老党员用方言故事、生活案例解读城市精神内涵。利用社区文化广场等,通过铜梁龙舞展演、川江号子传唱、“凡人善举”微展览等形式,将城市精神融入社区居民生活场景。如渝中区打造的“精神长廊”,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城市发展中的典型人物,使社区居民在日常往来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精神洗礼、文化熏陶。三是在代际传承中激活精神基因。在提升城市人文品质过程中,要把涵养优良家风与弘扬城市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强大的精神合力,从而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推动精神文明建设迈向新高度。要倡导城市精神弘扬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深度融合,进一步整合公民思想道德教育馆、家风家训乡贤文化馆等平台资源,组织开展“家风中的城市精神”征集活动,讲述优秀家风故事,厚植家国情怀,培育和践行重庆城市精神。如聆听老一辈讲述三线建设时期的“忠勇”担当,带领孩子参观工业博物馆感悟“争先”精神。
构建传播矩阵,凝聚价值共识。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凝聚着市民的共同价值追求,彰显着城市独特的气质与魅力。提升城市人文品质,需要构建全媒体、场景化、分众化的传播体系,让重庆城市精神成为市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一是打造融合共生的传播生态。整合报纸、广电、新媒体资源,构建“报网端微屏”一体化传播矩阵。如在《重庆日报》开设“城市精神・人文解码”专栏,用深度报道解析城市精神内涵;重庆卫视制作《精神的力量》纪录片,以影像语言呈现城市精神传承;开发“重庆城市精神”互动云平台,设置“城市精神问答”“打卡挑战”等模块,吸引青年群体通过短视频、H5等形式自发创作传播,形成线上线下同频共振的传播格局。二是营造可感可知的精神空间。将重庆城市精神以艺术化形式融入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在解放碑、江北嘴等城市地标建设主题雕塑,如以“坚韧”为意象设计长江边的纤夫群像,以“开放”为主题在寸滩国际邮轮母港打造灯光艺术墙等。策划“城市精神主题巴士”“山城步道打卡路线”,车厢内以图文展示重庆开埠历史、自贸试验区创新案例,步道沿线设置二维码导览牌,市民扫码即可收听重庆城市精神故事。通过这种“沉浸式”空间营造,让城市肌理成为城市精神传播的“活载体”。三是开展分层分类的思想引领。组建由社科专家、行业楷模、基层代表构成的宣讲团,针对不同群体定制传播内容。对机关干部,结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解读“开放、争先”的时代要求;对企业职工,以新能源汽车发展、人工智能创新应用为例阐释“坚韧、争先”的实践路径;对社区居民,用“重庆好人”等身边故事诠释“忠勇、坚韧”的市井情怀。通过“理论+故事”“政策+案例”的宣讲方式,将抽象的精神具象化、将宏大的叙事故事化,让城市精神变得可近、可感、可学。
推动实践转化,彰显人文魅力。弘扬城市精神贵在践行。要将“坚韧、忠勇、开放、争先”的重庆城市精神转化为岗位建功、文化创新、志愿服务的具体行动,把重庆城市精神有机融入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全过程,让城市人文品质在万千实践中具象化、生动化,不断厚植巴渝文明新风尚。一是在工作实践中诠释精神内涵。引导各行各业将重庆城市精神融入工作岗位,如制造业企业开展“工匠精神比武大赛”,鼓励一线工人钻研技术、突破创新;政务服务窗口推行“忠勇担当”服务标准,以“马上办”“办得好”体现为民情怀;科研团队以“创新争先”为动力,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勇攀高峰。选树“重庆城市精神践行者”典型人物,构建“选树—礼遇—宣传—示范”闭环机制,用可感可亲的鲜活榜样、可学可做的典型事迹,激励广大群众自觉践行重庆城市精神。二是在文化创新中焕发精神活力。运用艺术形式诠释“坚韧、忠勇、开放、争先”的重庆城市精神,生动呈现重庆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建设现代化新重庆的澎湃激情。立足巴渝文化沃土,推动城市精神弘扬与非遗传承、文艺创作深度融合。如围绕弘扬重庆城市精神,支持蜀绣大师以“开放”为主题创作长江经济带题材作品,引导文艺工作者聚焦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创作《山城里的开放故事》等精品力作。三是在志愿服务中升华精神境界。将精神弘扬与志愿服务有机结合,共同推进社会救助、养老服务、儿童福利、社区治理等领域的志愿服务;在国际社区开展多语种志愿服务,用“开放”胸怀服务外籍居民;发动市民参与“长江清漂”行动,以“坚韧”毅力守护“一江碧水、两岸青山”。如重庆山城志愿服务中心发起“凡人善举365”活动,鼓励市民每日践行一件微公益,让“随手帮”“马上扶”成为城市的日常风景,使志愿服务成为城市精神培育的“实践课”。
(作者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