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通知》提出,要“以作风建设新成效推动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不断赢得人民群众信任拥护”。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从延安整风到中央八项规定的徙木立信之举,历史反复印证,唯有以优良作风筑牢党群血肉联系,党才能永葆生机活力。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意愿,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钉钉子精神纠治“四风”,让群众在作风转变、问题解决中切实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作风建设新成效不断赢得人民群众信任拥护。
深学细悟,筑牢执政为民的思想根基。理论武装是转作风、赢民心的前提。必须通过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深刻把握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与党的初心使命的内在统一性,从思想源头上解决“为何转作风”“为谁担使命”的根本问题。一要在系统学习中站稳人民立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作风问题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等重要论断,认清“加强作风建设”与“赢得人民信任拥护”的深层逻辑,自觉把学习教育与推动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把“群众满意”内化为价值坐标。二要在对照反思中校准宗旨偏差。以党章党规党纪为镜,以焦裕禄、谷文昌等先进典型为范,以群众反映强烈的作风问题反面案例为戒,深入检视是否存在宗旨意识淡化、群众观念弱化、政绩观错位等问题。通过触及灵魂的党性体检,明确改进作风的根本方向就是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回应人民期盼。三要在知行转化中锚定惠民航向。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学习成果向民生实践转化,将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与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紧密结合。唯有把理论武装的学习成效转化为完善公共服务、兜牢民生底线的具体行动,才能使硬作风成为惠及人民群众的软实力,为赢得人民群众信任拥护筑牢最坚实的基石。
深入调研,精准把握民意的时代脉动。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也是加强作风建设的切入点和重要环节。当前,民生诉求呈现多元化、动态化特征,必须将调查研究作为破解“服务谁、服务什么”难题的金钥匙,在“身入心至”中感知民心温度,在“解剖麻雀”里找准治理靶向。在认识论层面,调查研究是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路径。马克思主义矛盾观要求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民生领域的痛点、堵点、难点,本质上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具象化。通过“解剖麻雀”式调研,将“点”上的经验推广到“面”,运用特殊到普遍的认识规律,将分散的社情民意升华为治理命题。在方法论层面,调查研究需遵循实践性、系统性基本原则。要坚持实践性原则,坚决摒弃“出发一车子、开会一屋子、发言念稿子”的作秀式调研,践行“脚底板下出真知”。党员干部须深入田间地头查农情、坐社区板凳听民声、进工厂车间问产能,在民生现场获取第一手资料。要坚持系统性原则,既要“身入”更要“心至”,采取多层次走访、多方位观察、多渠道沟通的调研机制,通过走访不同群体,多渠道收集社情民意,精准掌握民生需求,建立良好的干群关系,持续为基层治理凝聚强大合力。
实干夯基,提升民生福祉的质效成色。反对空谈、强调实干,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也是检验学习教育成效的试金石。“要把造福人民作为最重要的政绩”,作风建设就必须落脚于提升民生质效。实干之要,首在攻坚克难解民忧。越是伟大的事业,越是充满挑战,越需要知重负重、攻坚克难。面对调研梳理的“民生问题清单”,要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向顽瘴痼疾开战,既把握民生痛点共性规律,又精准施策化解个性困局。实干之基,重在力戒虚功树新风。必须坚决破除形式主义“花架子”和官僚主义“中梗阻”,杜绝用“数据达标”替代群众真实获得感,警惕“景观亮化”挤占普惠民生投入,严查“推绕拖”消解政策温度。要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绩观,将作风建设具象化为可感知的民生“微实事”。实干之魂,贵在长效清廉固根本。清廉是执政者的生命线,更是民生保障的压舱石。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清醒认识到自己手中的权力、所处的岗位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为党和人民做事用的,必须以“如履薄冰”的清醒系紧“风纪扣”,在公私界限上寸步不让,在校准坐标中涵养浩然之气,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确保民生项目廉洁高效落实落地。
(作者单位:中共忠县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