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重大理论命题,并强调要“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把历经沧桑留下的中华文明瑰宝呵护好、弘扬好、发展好”。文化关乎国本、国运,任何民族、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文化主体性是民族自立自强的根本维系。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多措并举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提升中国文化话语权,在彰显和高扬中不断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
以持久强化党的文化领导权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根本地位。强化党的文化领导权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命题,是关乎中华文化繁荣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其根本目的在于为中华文化主体性地位的稳固、发展提供坚强领导保障。一要因时因地制定实施符合文化事业发展实际的路线、方针、政策,强化党对文化工作的政治领导。政治领导是实现党的文化领导权的根本保证。要根据文化领域的新变化、新特点、新情况,因时因地制定文化工作、文化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确保党的文化工作不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二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文化事业发展全过程,强化党对文化建设的思想引领。一方面,要积极组织引导文化工作者、学术理论界开展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通过研讨会、培训班、写作组等形式形成一批有理论深度、有学术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要将习近平文化思想有机融入文化建设的方针、政策,积极开展理论宣传,确保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三要不断提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凝聚力、引领力、感召力、影响力,提升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力。要着眼于人民、落脚于人民,进一步激活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形成全民参与、共创共享的文化发展格局。要通过举办各类主题文化活动、庆典以及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等,丰富人民的文化资源和文化活动,增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以不断推进“第二个结合”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创造活力。“‘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第二个结合”的提出标志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稳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深刻洞察与主动创新,为新时代激活和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创造活力提供了方法论支撑。一是以“第二个结合”实现理论创新突破。“第二个结合”开启了文化创新创造发展的新空间,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理论融合路径的全新探索。要以“第二个结合”为方法论指南,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哲学思维、人文精神、价值理念等层面的共融之处,以现代性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阐释,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与互鉴,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彰显时代特征、更契合大众需要。二是以“第二个结合”推动内容优化更新。要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献、遗迹、典故、传说等形态的文化资源挖掘、保护、整理的基础上,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在结合中摒弃“文化复古论”“全盘西化论”等错误主张,以辩证的、系统的、创新的思维方式推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优化更新,为新时代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不竭源泉。三是以“第二个结合”推进形式创新发展。要深入挖掘结合的路径与机制,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点,借助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数字文化产业的开拓、数字文化产品的开发等形式,以及文化创意、品牌塑造等方式,实现“1+1>2”的文化塑造与创新,进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世界的相融相通,为新时代文化的创新发展开辟广阔空间。
以持续加强中华文化的挖掘、保护与传承推动中华文明赓续发展。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持续增强和推进中华文明的探源、保护、传承、发展是稳固中华文化主体性必须回答的重大时代课题。一要处理好“探源”与“赓续”的辩证关系。要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强对文化传承发展工作的安排部署,继续推进“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设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为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寻找源头活水、赓续文化命脉。二要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呈现着辩证统一的关系,要处理好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要强化对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妥善保护,在保护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创新,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在新时代合理利用、创新发展。三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辩证关系。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有机融入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持续创造既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韵味又契合现代生活审美需求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尊重传统的前提下使其更好满足当代社会的文化需求。
以进一步深化文化事业体制机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文化繁荣”。进一步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体制机制改革是新时代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必然要求。一要进一步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依靠健全的体制机制营造风清气正的宣传思想文化环境。要坚持运用破立并举的工作方法推进意识形态工作,聚焦意识形态工作领域的关键节点、疑难问题,完善舆论引导和舆情应对体制机制,进一步对错误思潮进行批驳,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二要进一步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增强网络空间的文化引领力,稳固网络空间的中华文化主体性。立法部门要制定实施促进网络持续良好发展的法律法规,强化网络空间的法律约束力,构建依法管网、依法上网的法治化网络空间管理体制。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健全网络舆情预防机制,大力清理整治不良网络文化,在网络空间稳固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地位。三要进一步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要通过深化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丰富发展优质文化资源,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型,实现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健康繁荣发展,增强人民群众对文化的获得感、幸福感,构建与现代化建设相协调的精神文明,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以创新推动国际传播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和提升中国文化话语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更加主动地宣介中国主张、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国形象”。中华文化主体性在国际场域的彰显和提升必须依靠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体系的创新发展。一要进一步推进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载体创新。伴随中国互联网产业的迅猛发展,以TikTok、RedNote等为代表的社交平台在海外受到广泛关注、认可和应用,为传播中华文化、中国故事、中国声音、中国主张搭建了新媒体发声平台。因此,要进一步加强传播载体建设,着力突破西方对中国的媒体封锁线,努力彻底破解西方媒体主导地位下中国失语、失声的传播困境。二要进一步推进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内容创新。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显著表征、是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衡量指标。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核心内容,向世界更好地宣传和展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批判、否定和摒弃西方“文明冲突论”,破除对西方文化的盲信、迷信,继而打破西方的文化霸权,增强海外受众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认可和赞扬。三要进一步推进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形式创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好中国形象,关键在于以何种形式吸引海外关注,这对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形式创新提出更高要求。要在重本土、守根本的前提下,不断探索、摸索更加行之有效、易被接受的跨文化传播形式,根据每个国家和地区的实际着力打造适应海外受众文化需求、易于接受和广泛传播的文化符号与文化产品,改进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方式方法,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效能。
(作者分别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导;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