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开局破题,深入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深刻改变了当代中国的政治生态、社会风气、党群关系的面貌。当前,全党上下正在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担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高校要以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契机,将“徙木立信”的变革之力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以党风清正、教风清淳、学风清新的育人生态,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强保障,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书写高等教育新篇章。
以作风建设助推高校党风政风焕然一新,筑牢高校高质量发展政治根基。党风政风是高校政治生态的重要体现,关系党的教育方针能否落地生根。作风建设的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高校应以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契机,将作风建设融入党建工作与事业发展大局,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对标对表查摆问题,重点整治“重表态轻落实”“调研走形式”“决策不民主”等问题。近年来,个别高校存在调研“盆景化”、会议“程式化”、考核“痕迹化”等问题,这实质上是高等教育领域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的体现。领导干部的作风是高校政治生态的风向标,要贯彻落实“以上率下”要求,定期深入课堂、深入宿舍、深入一线解决师生实际问题,带动干部队伍转作风、提效能。近年来,少数高校的个别干部在学科建设、安全稳定、人才培养等关键领域存在畏难情绪、服务意识薄弱、“不担当、不作为”,导致政策执行滞后。高校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就是要切实转变党风政风,敢于对懒政、懈政等现象亮剑,切实强化领导干部的责任担当与服务意识。
以作风建设助推高校教风焕然一新,夯实高校高质量发展队伍基石。教师是立教之本,教师队伍的作风建设重点在于师德师风建设。教师是学风建设的引领者,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教师的学术伦理和职业操守提出了更高要求。个别教师存在的学术不端、功利化、“师生关系异化”等问题,对高等教育的公信力造成了严重损害。高校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深入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将《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纳入教师培训内容,建立师德档案,探索师德考核结果应用场景,深入开展学术治理。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类评价标准,选树“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优秀典型,强化“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价值导向,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有效激发教师队伍教书育人的内生动力。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需以优良党风引领师德师风建设。高校党委要压紧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将师德师风建设纳入党建工作范畴,推动“党建+师德”深度融合,引导党员教师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中亮身份强党性,设立“党员教师先锋岗”,在攻克关键技术难关、关爱特殊学生群体等实践中锤炼党性修养。当前正值教育强国建设关键期,高校要筑牢制度屏障,完善师德师风建设体系,将作风建设成果转化为铸魂育人的生动实践,引导广大教师涵养自我德行,做精通专业知识的“经师”与涵养德行的“人师”相统一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大先生”。
以作风建设助推高校学风焕然一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决定着未来社会的精神面貌。全党正有序开展的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既是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举措,也是高等教育系统正本清源、固本培元的重要契机。高校作为知识创新的策源地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需以作风建设为抓手,推动校风学风系统性重塑,为教育强国建设注入强劲动能,为青年学生有效提振精气神注入正能量。当前,少数青年学生存在学习浮躁、消费攀比、诚信缺失等现象,凸显了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的紧迫性。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应注重制度约束与文化浸润双向发力,建立学术诚信积分制度,将知识考核与行为考核结合起来;从课堂讲授向实践养成转变,引导青年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在服务社会中锤炼品格;从末端治理向源头引领转变,用大师风范引领青年学生的学习追求,用人格魅力塑造青年学生的个人品德,引导青年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以良好道德修养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以育才报国的实际行动奏响伟大复兴的时代强音。
(作者单位:重庆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