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在数字化智能化重塑传播格局的当下,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是意义非凡、影响深远的国家战略。以人工智能、区块链为代表的技术集群正引发传播领域的革命性突破,舆论场域的多维重构、媒介形态的迭代更新以及信息交互方式的颠覆性变革,给重庆全媒体传播体系带来重大机遇和挑战。要以党性原则强化政治引领,以前沿技术重构生产流程,以破立并举创新体制机制,推动主流媒体在价值引导、文明赓续、社会治理等维度构筑新型传播矩阵,不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坚持党媒姓党,以党性原则强化政治引领。党性原则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原则。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必须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坚定不移坚持党性原则不动摇。一是坚决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坚持党性原则,核心在于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充分发挥主流媒体作为党的舆论主渠道、主阵地的职能作用,把政治家办媒体的要求全面融入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全域和全程,做好高质量的宣传报道工作,让党的主张成为时代最强音。二是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确保宣传工作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在聚焦做实“两大定位”、发挥“三个作用”、建设“六区一高地”中展现新使命新担当。要集中展现全市上下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生动实践,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撑和思想保障。三是压紧压实工作责任。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持“把方向、抓导向、管阵地、强队伍”方针,加强重大政策、重大项目事前评估,杜绝不切实际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推动意识形态工作和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迈上新台阶。
坚持守正创新,以前沿技术重构生产流程。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不是零敲碎打、修修补补,而是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举措。一是推进内容生产变革。巩固“内容为王”理念,做好资源挖掘和内容生产,用好巴渝文化、三峡文化、革命文化等“金名片”,不断提升内容产品的竞争力,打造“西部领先、全国进位和重庆辨识度”的“渝字号”社科品牌。重构话语体系,着力改进文风,讲短话、讲自己的话,用“网言网语”吸引关注,用“暖言暖语”引发共鸣,实现正能量与大流量同频共振、双向奔赴。二是强化组织系统思维。长远布局,整合优化传统媒体组织架构,深度打造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融媒体矩阵,如策划推出“美丽重庆大家谈”“美丽重庆我们在行动”等专栏,全方位、全过程、多视角展现美丽重庆建设成效。推进“巴蜀同脉 文明同行”川渝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创新川渝合作机制,协同办好宣传活动,合力打造区域协作高水平样板。三是推进平台技术变革。坚持移动优先策略,建设好移动传播平台,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积极融入“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通过“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创新路径,建立以数字化智慧化为引领的主流媒体文化产业体系,发展智慧广电、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业态,不断提升媒体内容生产、传播和服务效能,更好实现新质焕新。
坚持改革突破,以破立并举创新体制机制。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关键在于构建全方位的配套改革体系,重点从管理制度、考核评价机制和人才引育机制三个层面发力,形成改革合力。一是健全运行管理制度。健全完善全媒体现代化管理体系,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推进资产战略性重组、实施业务模块化升级,构建质量与规模协同发展的双轮驱动机制。围绕用户需求构建多元化服务体系,创新新媒体变现模式,拓宽经营边界,推动主流媒体由信息传播载体向社会生活综合服务枢纽转型,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增长机制。二是健全考核评价机制。深入贯彻党建统领“885”工作体系,健全主流媒体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体系,围绕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构建新型主流媒体建设成效评价指标体系。强化“以改革论英雄”“以实绩见真功”的激励导向,完善科学考核评价工作机制,通过科学、可测量、可评估的指标体系,全面衡量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成效。三是健全人才引育机制。创新人才管理模式,健全完善“三全”选人用人机制,依托“百万人才兴重庆”“新重庆引才计划”专项行动,选拔政治过硬、敢于担当、锐意改革、实绩突出、清正廉洁的干部。基于科学的激励机制、完善的培训机制,健全的人才交流、引进和评价机制,重点引进和培养精通互联网传播规律、新媒体运营的专业人才,持续壮大主流媒体专业人才队伍。
(作者单位: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庆工商大学分中心,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4XXW013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