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重庆城市精神融入超大城市治理全过程基于“人民城市”理念的超大城市治理话语体系构建以人工智能赋能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深入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
第010版:思想周刊·策论
上一版 下一版 
将重庆城市精神融入超大城市治理全过程
基于“人民城市”理念的超大城市治理话语体系构建
以人工智能赋能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
深入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5 月 1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笔谈

以人工智能赋能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

阳作林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发展现代化都市圈、优化空间格局,提升超大特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数字重庆建设推进会也强调,要坚持以建带聚持续迭代平台数据资源体系,优化完善数字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提升AI赋能支撑能力。重庆是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的超大城市,传统治理模式已难以适应城市发展的新需求,而人工智能技术为超大城市治理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要以“小切口”带动“大场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治理理念,增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提升超大城市治理温度和精准度,使城市治理朝着人性化、科学化、精准化转向,打造AI赋能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典型应用场景。

  以人工智能助推城市治理人性化。城市的核心是人,人工智能技术在赋能城市治理过程中,要紧紧围绕“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构建城市治理共同体,提升城市治理的温度。一是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精准获取市民的共性需求,迅速识别城市的堵点和痛点,通过源头治理推动问题的系统性解决,为治理“城市病”提供解决新思路和方案。从“小切口”破解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如建设“数智公厕”“创业园区服务管理”等应用场景,提质建设“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二是强化治理主体协同。通过运用智能化技术优化社会治理,有利于推动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和群众自治之间的良性互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以人工智能技术联动政府、社会、公众等多元主体参与城市治理,厘清各主体的职责边界,明晰其权利与义务,构建“AI+多元共治”新模式。三是提升城市治理温度。在城市治理过程中,要将人民的需求、感受与福祉置于政策制定的核心位置,在政策规划、执行与评估的全过程中,充分考虑市民的实际需求、文化差异、心理感受及长远发展,确保政策的制定既要科学合理,也要富有温情与人文关怀。

  以人工智能增强城市规划科学性。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在城市规划设计、城市更新、城市空间布局的优势,增强城市规划的系统性精准性。一是提高城市规划设计水平。借助人工智能(AI)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构建国土空间规划智能应用场景,自动分类和识别城市建筑物、道路、水域等元素,辅助国土空间规划。综合运用空间分析、动态模拟等先进技术,充分发挥多元数据在城市规划编制中的支撑作用,提升城市规划的前瞻性与精准度。二是助推城市更新项目提质增效。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征求和分析当地居民对拟开发项目的意见,确保城市更新项目契合市民的实际需求和美好愿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推动AI与建筑信息模型(BIM)结合,开发地下管网预警、“无人建造”机器人等场景,为智慧城市的智能化升级注入全新活力。三是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利用先进的算法技术,对城市空间海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便把握城市空间的使用情况和发展趋势,构建城市空间发展的虚拟模型,进而合理规划商业区、工业区和居住区的位置,有效缩短市民的通勤距离,提升生活便利性。同时,聚焦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需求,推进AI辅助诊疗、精准服务就业等应用,进一步优化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助推城市空间布局更符合市民的实际需求。

  以人工智能提升城市治理精准度。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精细化、精准化治理,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一是发挥数据要素的乘数效应。数据要素已成为城市治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力量。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入分析交通流量、人口密度、能源消耗等数据,提升各领域智能化、精准化治理水平,优化城市治理方式。二是提升基层智治水平。健全与“141”基层智治体系相适应的乡镇(街道)管理体制,强化跨层级、跨部门、跨网格的协同处置能力,推动基层治理从“经验治理”向“数据治理”转变,实现治理资源精准配置和高效利用。坚持市级统筹、横向协同、纵向贯通,实现市、区县、镇街高效协同,全面提升基层智治能力。三是提升城市安全韧性。依托三级治理中心,升级“韧性安全城市治理一张图”,构建全覆盖、全时段风险防控体系;加快构建综合应急处置体系,提升城市综合应急处置能力,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快构建中心城区地下管网数字孪生系统,推动燃气、排水、供水等管线全面数字化,实现可视化三维立体智慧管控。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让城市治理更智能、更高效、更精准,为城市安全运行提供坚实保障。

  (作者单位:重庆财经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数字商务研究中心,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4YJA710055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