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5月12日,江北区钻石广场,不少市民前来游玩、打卡。记者 尹诗语 摄/视觉重庆 |
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凝聚着市民的共同价值追求,彰显着城市的独特气质与魅力。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强调,要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同年12月,“坚韧、忠勇、开放、争先”的重庆城市精神正式发布,并于2025年写入市政府工作报告和《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促进条例(草案)》。将重庆城市精神有机融入超大城市治理全过程,不仅是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举,更是服务国家战略全局、强化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和内陆开放综合枢纽功能的重要实践。
从强化国家战略落地落实的角度看,城市精神深度融入超大城市治理,不仅能够凝聚思想共识,确保治理实践与国家战略目标同向发力,让政策执行在复杂环境中更具韧性,为战略落地提供思想保障。同时,以城市精神引领治理体系创新,有助于夯实战略实施的基层基础,强化重庆“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内陆开放综合枢纽”的功能定位,推动国家战略的综合效能得到系统性释放,实现从“政策对接”到“效能转化”的跃升。从创新超大城市治理模式的层面分析,重庆作为我国辖区面积和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具备战略区位优势突出、要素结构复杂等超大城市的典型特征。当下,仅仅依靠行政或技术手段难以有效破解治理难题,这就迫切需要发挥文化软实力的支撑作用。将城市精神融入其中,能够推动治理体系从“技术主导”升级为“技术—文化—制度”协同,构建具有重庆特色的治理路径,为全国超大城市治理提供可借鉴的示范。从构建“以人为本”治理共同体的维度考量,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在于人的现代化。重庆作为超大城市,人口分布密集、社会结构复杂、利益诉求多元。而城市精神作为价值纽带,能够凝聚治理共识,激发群众参与动力,推动治理模式从“刚性管理”向“柔性聚心”转变,进而提升治理效能,彰显城市人文关怀,形成基层治理新格局,构建治理共同体。
重庆作为中西部唯一直辖市、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处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上,战略地位举足轻重。当前,重庆正加快建设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示范区,可从“空间塑形、民生浸润、治理增效”三个维度,将城市精神融入治理实践,探索具有重庆辨识度的超大城市治理模式。
以城市精神引领规划建设,塑造归属感强的空间载体。重庆独特的山水地貌与立体城市格局,为城市精神提供了天然的物质载体。强化城市精神的物质载体建设,能让其内涵得以具象化呈现。一方面,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可联合多部门,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强化城市精神标识彰显。如以山地建筑风格展现“坚韧”,以两江四岸景观彰显“开放”。在重大项目审批时,增设风貌审查环节,确保重点区域设计契合城市精神。另一方面,结合“山水城湾”地貌,将步道、防空洞等建设成为弘扬城市精神的重要载体,打造“城市精神叙事带”。如沿母城渝中半岛打造“山城坚韧步道”,布局互动装置;以重庆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为核心构建忠勇精神空间;在果园港、明月湖等地构建以开放、争先精神为主题的空间场景。此外,强化基础设施的文化传播功能,在T3航站楼等交通枢纽设立“城市精神主题展厅”,改造桥梁灯光展现“开放”精神,在隧道入口设计“成渝铁路建设”浮雕体现“争先”精神,升级轨道交通站点文化宣传设施,展示“8D交通”天堑变通途的奋斗历程,推出主题列车,让基础设施成为城市精神传播的重要窗口。
以城市精神浸润民生服务,构建获得感强的服务体系。将城市精神融入民生服务,通过务实举措转化为服务效能,能够增强群众的获得感。首先,构建价值导向型民生政策体系。制定《重庆城市精神融入民生政策指导手册》,明确重庆城市精神融入住房、就业等民生领域的量化指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审查环节,增设“城市精神契合度专项审查”,多维度评估民生政策与城市精神的契合度。建立“城市精神政策转化评估机制”,依据试点及实施情况,动态调整政策。其次,建立创新精神驱动型协同服务机制。编制《重庆城市精神赋能民生服务协同行动方案》,细化城市精神的创新机制与实践标准。如面对复杂民生难题,传承“坚韧”精神,建立攻坚专班、长效跟踪机制;在应急救助等领域践行“忠勇”品格,设立“首问负责、限时办结”制度;秉持“开放”理念,搭建政、企、社多元服务平台,开展智慧养老、就业技能培训等;弘扬“争先”意识,建立服务效能“红黑榜”和跨部门赛马机制。最后,打造精神浸润型民生服务场景。聚焦城市更新与产业融合,打造“文化惠民街区”,引入非遗传承工作室等文化业态,举办民俗文化节等活动,让市民全方位感受城市精神。打造“科创里巷”,并转化为“实验室+工作室+展示厅”的复合空间,引入高校创新团队等开展技术研发。在社区试点“邻里创新中心”,设立便民技术研发工坊,鼓励居民参与小微创新项目,推广优秀成果并奖励创新者,激发全社会以“争先”破解民生难题。
以城市精神赋能基层治理,激发参与感强的治理新动能。建立城市精神赋能基层治理机制,推动市民从“治理受体”转变为“治理主体”,构建以精神共识为纽带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一方面,搭建宣传转化平台,建立常态化宣传教育体系,利用多种载体开设“城市精神微课堂”,组织社区活动,引导市民围绕公共事务展开讨论,使城市精神成为市民参与治理的价值指引。另一方面,由市民政局牵头制定《重庆城市精神融入基层治理规则转化方案》,明确规则转化的目标、任务、步骤和保障措施,并针对不同类型的社区,细化治理规则制定的重点方向,建立规则转化体系。此外,打造“数字+实体”一体化治理平台,开设线上议事通道,建设社区议事厅实体空间。完善志愿服务激励机制,鼓励市民担任网格员、议事员参与社区治理。推行“微网格”管理,建立“问题上报—分级处置—结果反馈”闭环流程,将精神理念转化为共治实践。
(作者系市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