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沧桑话郁山窗含西岭歌乐山将援藏情怀融进小说创作中过江楼故乡的黄葛树川流不息
第012版:两江潮副刊
上一版   
一路沧桑话郁山
窗含西岭歌乐山
将援藏情怀融进小说创作中
过江楼
故乡的黄葛树
川流不息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5 月 0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观潮

将援藏情怀融进小说创作中

周其伦

  近两年来,重庆作家曾伟的小说作品先后登上《边疆文学》《北京文学》《四川文学》《大家》《当代小说》《鄂尔多斯》《辽河》等多家文学刊物。尤其是他在大型文学双月刊《大家》上推出的中篇小说《苏若梅朵》,更是让我们对这位作者的文学跋涉历程刮目相看。

  纵观曾伟这段时间的文学创作,他的笔端始终聚焦于援藏干部的情怀梳理,倾情触摸藏地人文的基点。

  他的这种执着于对“援藏”富矿的细致淘洗,和坚定地在人文探寻中对丰富人性的打量,不仅让读者多了一扇了解雪域高原生活场域的窗口,更为可贵的是,我们还可以通过作者游刃有余的闪转腾挪,吹糠见米地感受普通藏民活色生香的生活。

  作为重庆市第七批援藏干部中的一员,曾伟曾在西藏昌都工作生活。返渝后,很多当年的人和事无时不萦绕在他的脑海中。

  比如,2013年昌都发生地震,他刚到任就紧急参加到抗震救灾中,并迅速赶回重庆四处求援,募集了大量救灾物资。

  他主动和藏族同事、村民交朋结友,虚心学习、了解当地地域文化。

  这些看似简单的经历,对于一个文学创作者来说,都是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这样的生活积累,也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果说2023年曾伟的《康巴尘梦》登上《边疆文学》还只是小试牛刀,那发表于2024年第7期《四川文学》的《老黑》,不论是情节的建构还是语言的表达上,都是他在创作上的一个飞跃。

  小说主要围绕一只叫“老黑”的藏狗展开,以细腻丰沛的书写和俏皮的藏地语言特色带给读者全新的感受。

  作品通过“我”与“老黑”化敌为友的故事铺陈,细致入微地讴歌了援藏干部在达巴村的生活经历,展现出他们工作与生活的多样性,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包容。小说中还不时展现出旖旎的藏区风情,可圈可点。

  几乎是在同时,曾伟的另一篇短篇小说《中期考核》在《当代小说》发表。《中期考核》不动声色地围绕着每一个援藏干部都会遇到的“中期考核”展开情节,展现的却是援藏干部的工作状态、责任担当以及弥足珍贵的情谊。

  作品还绘声绘色地反映了援藏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从一个很小的侧面体现出援藏干部为藏区发展所付出的种种努力。

  可喜的是,在这篇小说中,作者还通过各个人物之间内心的交流和情感互动,展现了他们对援藏工作的敬畏,这就使得小说的立意具有了宏阔的解读向度。

  时间来到2024年底,曾伟的创作迎来了爆发,先是在《鄂尔多斯》上发表了短篇小说《虎头獒》,接着又在《大家》上发表了中篇小说《苏若梅朵》。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当期刊物中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说。

  《虎头獒》以一条名为天宝的藏獒为原点,从一个别开生面的角度,多线条烘托援藏干部日常生活的寂寥和他们内心细微的情感波动,同时作品还将藏獒的执着勇猛融入故事中,赞美了坚韧、刚毅的意志品格。

  当然,我更想说一说的是《苏若梅朵》,这是作者很倾心也很用力地打造的一部中篇,小说拓展了人们对援藏干部的认知,讲述了李建伟请假到草原拍摄名为《苏若梅朵》的电影,以及相关的人和事,浓墨重彩地把援藏干部在援藏后的工作状况、生活情态、情感奔涌等诸多方面的话题,进行了具有艺术张力的诠释,从一个颇富人文特征的崭新维度上展现了一批又一批援藏干部在雪域高原上的难忘人生经历与人格锻造过程。

  这批小说作品,大都得益于曾伟作为援藏干部多年苦心孤诣的经历。当他把在援藏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小说的形式给予联想和丰沛的展示,就使得作者对那段特殊生活经历的一往情深,变成了旖旎多姿的文学呈现。

  对于作者而言,这是一座文学的富矿,还有很多元素等待他去触碰去筛选。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