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沧桑话郁山窗含西岭歌乐山将援藏情怀融进小说创作中过江楼故乡的黄葛树川流不息
第012版:两江潮副刊
上一版   
一路沧桑话郁山
窗含西岭歌乐山
将援藏情怀融进小说创作中
过江楼
故乡的黄葛树
川流不息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5 月 0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路沧桑话郁山

王东

  最近,回老家彭水,走进了郁山古镇,这是一个我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

  郁山古镇的文化太过厚重,我经常在文献古籍里看到它的记载传说;同时我对它又是陌生的,半日行程,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过去的繁华与现实的落寞,足以让人震撼。

  郁山的血脉,始于地壳深处涌动的盐泉与丹砂。

  5000年前,巴人在伏牛山发现天然盐泉,以竹笕引卤、烈火煎盐,让这片深山成为西南最早的工业文明摇篮之一。

  盐粒如雪,填饱巴人的胃;丹砂似血,浸染巫觋的祭祀,勾连起巴楚巫文化与中原礼制的纽带。

  商周青铜铭文中的“郁盐贡道”,正是这条盐丹动脉的见证——从郁江入乌江,再经长江勾连巴蜀、荆楚与中原。

  郁山因盐而贵。汉武开疆,郁山设涪陵郡,控扼渝鄂湘黔咽喉;至唐玄宗设黔中道,郁山升格为道级行政中心,统辖30万平方公里疆域,成为西南军政中枢。

  盐税滋养国库,盐商云集如织,官驿、学宫、市集次第兴起。飞水盐井遗址群中,唐代输卤竹笕仍悬于崖壁,如时光的琴弦;盐商宅邸砖雕上的波斯纹样,则暗示着西南丝路支脉的繁华。

  唐黔中道的设立,让郁山成为文明碰撞的熔炉。贬谪文人与土著僚人共酿“黔中文化”:李白笔下“夜郎万里道”的苍茫,刘禹锡竹枝词中的山野风情,皆脱胎于此。

  流放者的悲歌与盐工的号子交织,让这座边陲小镇意外成为精英文化的避难所。崖壁上的诗文石刻,至今吟唱着失意者的史诗。

  1982年的一场洪水,冲垮了后灶河畔的盐厂,也冲散了延续4000年的盐丹命脉。

  飞水盐井的卤水仍在流淌,却再无匠人架起竹笕;丹砂矿洞杂草丛生,只剩游客偶尔捡拾朱砂碎片。

  郁江曾是盐船的黄金水道,而今,渝湘高速的改道与铁路旁落,让古镇从交通枢纽沦为地理孤岛。

  在古镇穿行,唯有盐井旁那株千年黄葛树,还在风中诉说着往昔的荣光。触摸盐渍斑驳的墙垣,恍惚听见盐工号子的叹息。

  这座被时光按下暂停键的古镇,每一块残砖都隐藏着历史的脉动——它是地理意义上的“式微”,也是文明层级的生态博物馆,等待着今人去破译那些被盐渍浸透的历史密码。

  笔者以为,古镇的出路,不在仿古重建,而在于原生态重现。可借鉴敦煌数字供养人模式,对散落四处的文物点进行三维扫描,建立虚拟遗址数据库;将飞水盐井遗址群规划为露天工业考古公园,游客可体验竹笕引卤、古法煎盐,让盐丹技艺从展柜走入生活。

  郁山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盐丹文明”的独特性。可打造“盐道文化节”,复原唐宋盐商镖局押运场景,开发丹砂文创首饰;利用非遗“炸龙”习俗,设计沉浸式剧本杀,让游客化身古代盐工,在鞭炮与龙舞中解码历史。饮食文化更可成为突破口,晶丝苕粉工坊开放DIY体验,鸡豆花、三香宴席嵌入盐商故事——让舌尖成为文化记忆的载体。

  古镇的复兴,需与周边村落形成共生链。比如,朱砂村可种植丹砂原料植物紫背天葵,既复原古法炼丹景观,又可开发养生茶饮。更需培育新乡贤,如龙狮传承人将舞龙技艺植入短视频平台;红薯种植大户与艺术家合作,把晶丝苕粉包装成盐道伴手礼。

  郁山古镇,盐泉依旧流淌,丹砂依旧殷红。它们告诉世人:文明的韧性,在于坦然面对沧桑,并长出新的希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