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不断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社区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场域,既是各族群众共同居住的“生活圈”,也是汇聚社区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资源的“教育圈”。加强社区内各类教育协同,可以有效集成各类教育主体资源优势,提升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质量,以社区“教育圈”协同促进各族群众“生活圈”互嵌,加快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
发挥社区教育资源聚合优势,构筑共有精神家园。社区教育是构建各民族深度互嵌式社区环境的重要纽带。通过整合社区文化、教育资源,构建覆盖全龄人群的立体化教育网络,促进各族群众相互交流与学习,有形有感有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是注重空间层面资源聚合。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是实施社区教育的重要载体。要强化公共资源的统筹利用和打造,将党群服务中心、文体场馆等场所改造为多功能共享物理空间,同时加强社区网络平台、新媒体等虚拟空间建设,满足社区各族群众的日常活动需求。二是注重文化层面资源聚合。文化浸润是社区教育的重要抓手。要充分挖掘社区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通过开设民族艺术展、非遗工坊、红色文化宣传周等活动,将传统技艺和红色文化转化为社区各族群众的共学内容,使中华文化成为各族群众共享的文化符号,增强文化认同。三是注重主体层面资源聚合。多元主体参与是社区教育的能动要素。要整合社区离退休干部、志愿者、教育工作者等力量,形成专业化的服务团队,提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知识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等多维度教育支持,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社区各族群众心底。
发挥学校教育专业力量优势,凝聚强大思想共识。学校教育是构建各民族深度互嵌式社区环境的重要支柱。通过办好家门口的好学校,系统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活动,提升社区各族群众教育获得感。一是办好家门口的好学校。学校教育关涉各族群众的美好生活,是增强社区互嵌的黏合剂。社区要协助办好辖区内的幼儿园、中小学和职业学校,特别是要解决好少数民族群众随迁子女入学、课后托管等难题,为社区各族群众子女提供优质教育,让各族群众安居乐业、主动参与社区教育事务。二是上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专题课。发挥学校专业师资队伍的作用,全面落实国家和地方课程中有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内容,组织开展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宣传教育、各族青少年交流交往交融等活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深讲透讲活。三是建好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推动学校与社区、家庭形成常态化联动机制,将教育场景从课堂教学拓展至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领域,组织学生到社区相关单位、教育基地、人文景点开展体验活动,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发挥家庭教育日常浸润优势,夯实深度互嵌基石。家庭教育是构建各民族深度互嵌式社区环境的重要基础。通过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深度融入各族群众日常生活,在代际共育中培养家国情怀。一是持续优化家庭教育内容。家长要充分认识“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充分挖掘和发扬优良的家庭教育传统,并与时俱进更新教育观念和内容,从而进一步增强“五个认同”。二是创新开展家庭教育实践活动。依托社区非遗手工坊、文化展览等资源开展亲子共学活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机融入家庭生活场景,促进代际文化传递。三是广泛开展模范家庭评选活动。通过评选“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楼院”“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家庭”等,讲述民族团结故事,广泛宣传模范家庭的先进事迹,激励各族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创建活动,在全社会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旋律。
(作者分别系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副院长,江北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