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这一重要论述体现了强大的思政引领力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首要特质和必然要求。高校学生社区是课堂之外的重要教育阵地,是提升思政引领力的重要场域。高校要以担当教育强国建设重任的政治自觉,深刻领会思政引领力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学生社区思政引领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拓展社区思政育人大格局。学生社区是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实践的重要阵地,是推进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的重要载体。高校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党的领导和正确的政治方向贯穿于思政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要坚持党建引领,构建学校党组织纵向贯通,学生党支部与学生社区功能型党支部横向联通的立体化党组织体系,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社区思政工作。要做好顶层规划,整合育人空间、聚合育人资源、激活育人动能,形成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学生工作部门牵头、有关单位各负其责、全员协同配合的社区思政工作格局。要完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社区思政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将育人成效纳入教师职称评审、岗位考核和学生评优评先的重要指标,推动思政工作从“软任务”向“硬指标”转变。
构建社区思政场域大平台。学生社区作为课堂延伸的育人场域,要实现从传统的单一生活空间功能向“全景式”育人空间功能拓展。高校要因地制宜,拓展多元社区思政场域,打造浸润式实践育人与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将思政教育融入日常生活。要筑牢党建前沿阵地,完善学生社区党团活动场域建设,不断提升党建带团建的引领力。要充分利用社区公共空间载体,融入新时代伟大成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史校情、校训校歌等内容,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营造温馨便捷的社区育人环境,建设“一站式”社区服务中心、法律咨询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创新创业工作站等互动式育人场所,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要建好网络育人平台,拓展校园融媒体矩阵,贯通“线下+线上”生活场域。
打造社区思政立体大课堂。学生社区是青年学生涵养价值观、塑造思想品格的隐形课堂。高校要系统打造立体多维的社区大课堂,通过价值品格塑造活动涵养精神境界、实践经验内化活动提升综合能力、行为习惯养成活动规范日常言行,达到润物耕心的效果。要打造党的创新理论社区宣讲课堂,将党的创新理论宣传学习融入社区,引导青年学生自觉运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要打造彰显特色的社区红色课堂,充分挖掘本地本校红色资源,打造沉浸式课堂,引导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价值认同。要构建链接第一、第二课堂的社区“五育”课程体系,开展学业辅导、心理健康、行为养成、生涯规划、科研训练、创新创业等活动,服务学生课外教育引导和成长成才。要打造高品质社区文化课堂,推动“一院一品”建设,将厚植学生社区文化底蕴和创新思政教育紧密结合,引导青年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品格。
推动社区思政力量大协同。建设多元协同的思政工作队伍,凝聚强大育人合力,是增强社区思政引领力的重要基础。要积极培养社区思政“领航员”,构建“领导干部+专职辅导员+思政课教师+社区辅导员”协同队伍,形成“理论宣讲—实践指导—行为示范”思政育人矩阵。要坚持践行“一线规则”,推动校院领导力量、思政力量、管理力量、服务力量等常态化深入社区,同向同行、协同发力,将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提升思政育人实效。要强化校内外协同,引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构建“学校搭台、社会参与、师生共建”的协同育人机制,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全过程、全方位支持和服务。
(作者系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4XJA710001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