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也指出,要扎实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力竞争力明显跃升,着力打造大产业,大力发展文化新场景新模式新业态。文化产业是拉动内需、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引擎。当前,荣昌陶文化产业面临国家、市、区战略带来的政策机遇、文化消费升级创造的市场机遇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技术机遇。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着力打造高能级产业融合发展链群、高标准文化创新策源地和高水平人力资源管理平台,推动“荣昌陶”打造标志性文化产业集群。
打造产业融合发展链群。构建陶文化产业集群,需做强生产链、做大市场链、做优服务链,充分发挥陶产业工业园、创意产业园、交易中心、文旅示范园等集聚效应,进一步强化信息交流和知识扩散,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一是做强百亿级陶生产加工链条。建设荣昌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坚持“招大引强”,通过政策扶持、要素保障等方式,推动技术改良、结构升级,加快特色陶瓷产业园广富工业园、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设立千万级陶文化产业基金,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激发文化市场主体创新创业活力,打造中国西部唯一以陶瓷为主题的创意文化产业集群。二是培育中西部最大陶商品交易市场。推进“中国名陶交易中心”招商项目,加强“荣昌陶器商城”和“荣昌陶展示交易市场”项目运营,培育立足西南、辐射全国的陶商品、文创产品市场,促进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文化市场要素合理流动。打造陶产品数字贸易产业园,建立荣昌陶电商孵化基地,实现线上线下资源共享和价值互通。三是争创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以打造中国巴蜀非遗小镇为总目标,建好安陶小镇、陶文旅综合体、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非遗旅游带等载体,争创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打造“千年荣昌”沉浸式陶文化体验新空间,鼓励会馆、园区、商业综合体等建设陶文化空间,运用光影艺术、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提升消费体验。
构建以非遗为核心的文化创新策源地。文化差异形成品牌特色、文化内涵提升品牌价值、文化创新推动品牌升级、文化出海扩大品牌影响,要充分挖掘陶文化内涵、拓展“文创+”新业态、提升品牌影响力,让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交融。一是实施“荣昌陶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创办中国荣昌国际陶器博览会,策划荣昌陶瓷文化保护传承创新发展论坛、国际陶瓷文化周等活动,邀请更多文化、经济、科技等领域知名人士参与荣昌陶文化研究阐释工作。探索陶文化、创意元素植入信息科技产品路径,建立国际手工陶线上博物馆,搭建数字化“荣昌陶文化基因库”,提升荣昌陶文化的国际认可度和影响力。二是实施“荣昌陶文化业态创新方案”。活化利用川渝地区规模最大的唐宋制瓷业遗址瓷窑里唐宋窑遗址,将古窑遗址保护与科技创新相融合,建设陶文化数字科技体验馆,打造巴蜀非遗主题乐园、瓷窑里国际陶艺村,运用人工智能、三维声场等技术,让游客体验历史场景再现、3D打印制陶、AI作诗等,发展剧本杀、角色扮演、艺术直播等文化新业态。三是搭建“陶文创产品出海新通道”。在凝练荣昌陶特色文化IP体系基础上,进行免费开放、特色活动推广,推出荣昌陶IP憨萌解压玩具,开发系列非遗文创盲盒。实施“荣昌陶文化出海”计划,健全国际传播工作体系,支持文化企业研发荣昌文创IP外宣产品、与国际陶艺大师进行合作代言,变荣昌陶“产品出海”为“品牌出海”。
建设“全球陶艺人才交流中心”。文化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要建立健全陶文化人才“引育留用”体制机制,搭建高水平人力资源管理平台,为产业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一是实施非遗艺术家栖息工程。围绕“引才”,进一步完善非遗人才十条配套政策,打造中国陶艺创客基地。发起“千万手艺人计划”,组织重点陶瓷企业、相关部门参加急需紧缺人才引进活动。二是构建陶艺“产教城”融合生态。立足“育才”,设立陶艺技术创新政府奖励政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文化研究机构、实践实训基地、创新创业基地。积极筹办陶都大学,探索校企双制、产教融合、工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三是改革陶艺人才激励机制。高效“用才”,深入推进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改革,推进陶瓷专利赋权转化。完善陶艺技术人才职称评审体系,鼓励符合条件的优秀陶艺人才申报国家级和市级重大人才工程人选和项目评选,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浓厚氛围。
(作者系中共荣昌区委宣传部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