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作风建设的智慧力量提升高校学生社区思政引领力立足特色文化打造标志性文化产业集群以社区“教育圈”协同促进各族群众“生活圈”互嵌更好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
第023版:思想周刊·知行
上一版 下一版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作风建设的智慧力量
提升高校学生社区思政引领力
立足特色文化打造标志性文化产业集群
以社区“教育圈”协同促进各族群众“生活圈”互嵌
更好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
    
 
重庆日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4 月 2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领导干部学习笔谈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作风建设的智慧力量

刘壮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强调:“始终坚持零容忍,把中央八项规定作为铁规矩、硬杠杠,严肃查处顶风违纪、隐形变异的‘四风’问题,督促党员、干部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树牢正确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作风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作风建设不仅是党自我革命的重要体现,更是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保障。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修己安民”“克己奉公”等治道智慧一脉相承,前者以制度刚性约束行为,后者以文化浸润滋养初心。因此,要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风建设智慧,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养分、补充实践智慧、凝聚奋进力量,为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提供深厚滋养与持久动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是筑牢宗旨意识的永恒基石。中国古代治国理政主张重民,传统民本思想蕴含丰富的为政智慧。从《尚书》“民惟邦本”到荀子“水舟之喻”,始终将人民置于治国理政的核心位置,这与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本质要求形成跨越时空的思想共鸣。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必须将“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伦理转化为制度实践,将“民惟邦本”理念融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必修内容,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深化对宗旨意识的理论认知,始终牢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民本思想包含着重民、保民、用民、利民、悯民、恤民等政治理念,其基本内涵是顺民意、得民心、用民力、重民生。从古代“民惟邦本”的治国理念到当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民本思想的传承发展为党的作风建设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根基。党员干部要深刻理解民本思想的内涵,始终牢记宗旨意识,严明群众纪律,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呼声,反映人民的意愿,把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念转化为政治意志的贯彻与实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修身智慧是涵养政治品格的源头活水。修身处世的道德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特质。《礼记》“修齐治平”的递进逻辑与《论语》“为政以德”的治国理念,共同构成了党员干部锤炼党性的精神坐标。这要求将修身处世的道德理念与马克思主义党性修养深度融合,通过历史智慧与现代治理的双向赋能,锻造“心有所畏、行有所止”的政治定力。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不仅关乎个人品行,更直接影响党的形象和执政能力。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要求党员干部以“修身为本”,善于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汲取道德滋养,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心明德,在自身内省中提升道德修为,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要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修身处世的道德理念和千年传承的浩然正气,将传统修身哲学与党性修养相结合,自觉锤炼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扛起担当作为的使命职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实践哲学是作风建设的方法论根基。王阳明“知行合一”论强调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深刻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知行合一”论既有着相对成熟的“认知—行为”的辩证逻辑,也蕴含着强烈的伦理色彩,它与党的群众路线和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内在契合。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要求党员干部以“知行合一”为方法论根基,在理论认知与工作实效的螺旋式上升中锤炼真抓实干的过硬作风。要深入学习理论知识,提升思想境界,同时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才能避免纸上谈兵,真正做到脚踏实地、真抓实干,以优良作风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此外,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实践智慧转化为“作风体检”专项行动和基层治理效能。通过“作风体检”,党员干部可以对照理论要求,查找自身在工作作风上的不足;借助基层治理效能提升工程,将理论认知切实运用到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中,发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勤俭美德是抵御腐败侵蚀的思想长城。勤俭美德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党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重要保障。“成由勤俭败由奢”的千年警示与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形成跨越古今的价值共振。必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俭以养廉”的治世智慧升华为制度约束与文化教化的双重防线,在物欲横流的时代浪潮中构筑“以俭为荣、以奢为耻”的价值堤坝。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要求党员干部将勤俭美德内化为思想自觉和行为准则。通过制度约束和文化教化,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为党的作风建设筑牢思想防线。同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廉政文化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既是为官之道,也是官德的基础。要构建廉政文化传播矩阵与教育体系,通过传统意象的现代表达和历史智慧的时尚传播,实现廉洁价值理念从文化认同到行为自觉的深层转化。要大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廉洁奉公思想和事迹的宣传,营造良好的廉政文化氛围,促使党员干部身体力行,更好地践行廉政准则。

  【作者系重庆市武隆区副区长、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挂职)、中国统战理论研究基地专家,本文为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中特理论专项重点项目:2016ZDZT15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